对茶叶蛋教授的态度
(2017-07-04 10:03:49)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
一,
二,
以下说理由:
现在的流行词是“怼”,什么都“怼”——两国之间要“怼”,城管和小贩要“怼”,广场物大妈和打篮球小伙儿要“怼”;什么也都叫“怼”——街头动手叫“怼”,微博叫板叫“怼”,媒体报道叫“怼”。
中国为何一变而让一个方言词汇如何流行?这是需要思考一下的。思考的基本点是: “怼”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答案是否,那么,除了“怼”,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就说茶叶蛋教授——这个称谓本身就有了“怼”的意味。第一,就连黄安也承认,茶叶蛋的言论,事在13年,而且媒体有断章取义之嫌。就是说,大伙儿合伙“怼”起来的事,来龙去脉,并未完全弄清——重点是,其实也没人想弄清。然而就“怼”了——这也是区分真“怼”和起哄“怼”的标准;第二,关于“怼”的风格——没错,非要“怼”,也分风格,也分格局——我认为当初的风格是应该肯定的,就是假借自嘲,而不是一怒冲冠。把一个明显的事实,用自嘲的口吻体现出来,反而更显自信;第三,就是这次的接着“怼”。与自嘲相比,凭什么有赚钱又挤兑我们的态度,就降低了格局,回到了一怒冲冠睚眦必报的样子。包括公共媒体都裹挟进来的集体声浪,对面却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的准抗议,不是说大炮打蚊子,而是有假借茶叶蛋,将日常的乖戾和暴躁胡乱发泄一通的嫌疑。事实上,这比7月6号当日去演讲现场扔几个茶叶蛋的个体行为,要键盘侠得多。
所以,就可以继续“怼”之后的话题了——第一,“怼”当然不能解决问题;第二,有比“怼”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第二,就是交流。交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问问茶叶蛋教授,当初闹那么一出,到底是怎么回事?厘清事实,弄清所想,是交流的第一步;第二,就可以让事实说话了。可以拿茶叶蛋说话,也可以不用斤斤于茶叶蛋,因为自信的人是不会抓着一个把柄没完没了地挑剔下去的。一直说“多走走多看看”,这话没毛病,不是说要自证什么,而是让交流可以延续。只要交流还在,我想,所谓问题就解决了大半。甚至,问题就不存在了。茶叶蛋之外,世界上还有好多真问题、更要命的问题,庶几都要如此应对。
当然,假如跟茶叶蛋教授交流完了,他回台湾还说咱们吃不起,那您再继续抡圆了“怼”,我就不拦着了。但要之,其实问题依然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