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滕云
滕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1,577
  • 关注人气:14,5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2016-11-01 18:06:35)
分类: 这个不能发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168月购于亚马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月第一版,作者范祥雍。

《竹书纪年》的故事可以写一本书,兹不赘述。要之,却是以曾经亡佚而后再亡佚的身世,贵为中国首批编年史籍之一。这么看,就有点儿悬得乎的意思了,就不免让人联想到中国史学里,“信”字的无比重要性。

讹、伪、妄、谬……考据派的批语大全里,有一多半儿,都是给史籍预备的,而且是为打假预备的。若以“每识一字,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论,则中国治史大家们花的功夫里,辨伪确比证实要多得多得多。

即以本书作者所列参考书目,虽不过100页的小册子,数目却达91部之多。而旁征博引如此多书目的意图,还仅仅局限于考订《竹书纪年》所载史事的时间上——本书所着力的,即为此一项。可见,第一,考据费工夫,第二,考据吃功夫。

中国的考据法,若按陈垣先生所论分“理证、书证、物证”三种,那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文证文,因为就连那“物证”,也是局限于金石甲骨上的文字。而这个以文证文的目标,总的来说,又只是为了说NO——一种消极的发现。而消极的发现,是会打成罗圈架的,你否定了前人,还会有后人来否定你。所以,古来中国史学的情状,就是各据一堆故纸,满足于消极的发现,作史的少,证史的多,竹书纪年们少,竹书纪年辩正们多。

而积极的发现呢?此题又不属本书的读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