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古禾杂识 灯窗琐话
(2016-09-30 11:24:29)分类: 这个不能发 |
《古禾杂识 灯窗琐话》合集,16年8月购于亚马迅,文物出版社16年1月第一版,属该社《稀见笔记丛刊》。
其中,《古禾杂识》四卷,清项映薇著。嘉兴古称嘉禾,该书所录,即嘉兴旧时风俗。所特别者,在于项氏之外,又有清王寿、民国吴受福先后增补,故笔记所记年代,已跨百五十年。此记述法,相比注释续写,更方便参照阅读。
《灯窗琐话》八卷,清于源著。中国诗话篇轶浩瀚,该书亦无特别旨趣。看久了“甚佳”、“可诵”、“亦工”的断句,想起李济先生的“中国旧式教育制度所训练的“对对子”的思维法”。他说:“两千年来中国的文学——自汉朝的词赋到清末的八股——只是一连串的好对子,我们可以看出来,读了书的中国人的思想,也只是一连串的对子思想。”还说:“由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训练,就渐渐发展了欧洲的科学;由司马相如的词赋的学习,就渐渐地发展了中国的八股。八股与科学真是人类文化一副绝妙的对联。”
而仅从闲读的心理,佳句再佳,多了也腻。倒是符合新闻原理的篇章,虽不入著者法眼,于我却眼前一亮。比如“好作险语”、令著者“凄然不乐”的樊菖侯,就有“暗蛩替我泣墙角,穷鬼追人上塔尖”的句子。还有“凄人毛发”的:“西邻寡妇墙夜崩,湿薪炊烟哭初罢。青霜棱棱鸡不鸣,黄花女郎梦中嫁。”淫得一首好湿。
对对子成习惯,什么都要咏一咏。比如鸦片,就“近人拈此题者甚众”。“不觉渐成长命债,岂知早受一灯传。”“身长云卧非关隐,口纵霞餐不是仙。”“黄金灰里尽,白日梦中过。”都是好体验。
当然还要有“十岁学吟咏,十五岁而卒”的女才子,五六年就写了600多首。看看对对子对得如何——“病猫秋向火,饥鼠夜窥灯”;“窗月凉侵梦,瓶花瘦入诗”;“秋光和月淡,虫语透花凉”;“秋在鸟眠虫醒里,梦回灯影雨声中”……此女肯定抑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