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歧视
(2016-08-30 11:27:32)分类: 这个可以发 |
20个北京环卫家庭的孩子,为故宫设计创意垃圾桶。结果出来,大伙儿都赞:“天马行空、童真童趣”。
其中最赞的,是“拿着纸油伞的宫女”,衣装俱全,就是没有脑袋,脖腔处留了一个空洞,是为了倒垃圾的。谨按“天马行空、童真童趣”,无头宫女像,已经有了几分清宫鬼片的效果,而宫女跪地虚首承应垃圾,又不免多了一分歧视和侮辱。然而创意者却是环卫家庭的孩子,然而大伙儿都在点赞。这共襄的热闹,传递的价值观,恐怕只会比故宫还要老旧。
若将“宫女垃圾桶”视为性别歧视和职业歧视的话,那么,“北京三位70后拟任当地区委副书记副区长”的新闻,是不是又当以年龄歧视论呢?
按党政官员升迁的规则,我没细查,应该没有白纸黑字的明确年龄要求,尤其是应该没有低于多大年龄不许升迁的要求,然而这所谓的“70”后、实则四张儿多、奔着知天命去的年纪,当个“副书记副区长”,还是“拟”,居然就成了新闻了。
官员升迁的年龄红线,规则上虽无,却是书写在每个官员头脑中的潜规则。所以,70后升迁地局级的新闻之前,早就有了60后升迁省部级的新闻。也不单是喜讯,还有负面新闻——某地80后升迁处级或者90后升迁科级干部,消息一出即引争议,而争议一起,又必引出徇私腐败的劣迹。可见,无论正负的信息,都在暗示,官员升迁的年龄歧视是普遍现象——擢拔升迁,你没戏;没戏怎么办?那就只能冒险破坏潜规则。而这一冒险,不用纪检监察,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马上就能觑出问题——因为人民也被熏陶出年龄歧视了——这么年轻怎么能当那个官?
如何名正言顺地打破潜规则,成了官员升迁的一个难题。新闻暗表,三位70后,都有援藏或援青经历。虽然这已属惯例,但并非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支援老少边穷而或擢拔,到底算奖掖还是因才施用?因为一位挂职边地的副县长,哪怕干得再出色,其工作内容和锻炼指向,也与京城的副区长有天渊之别。你可以以一己之力,立项引资造福一方风生水起,却未必在城市管理和服务社会上能施展拳脚。较真儿地说,你一去京城几年,对北京的了解,和对行政的熟稔,恐怕远不及那些驻留本地的同级别官员。换个思路,如果这三位70后,不去援藏援青,而是塌实于本地本职,其能力和才华,是不是更易得到锻炼,更易得到发挥,也更易得到考察呢?
一句话,都是年龄惹得祸。更多情况下,资历二字里本来包含的正面意义,已经变成了人们所习惯理解的一块绊脚石。而上到官制改革,下到一个官员的命运,都需要从打破官员升迁的潜规则始,获得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