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滕云
滕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5,434
  • 关注人气:14,5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历史上的阿拉伯人

(2016-08-23 11:34:00)
分类: 这个不能发

《历史上的阿拉伯人》,16年7月13日购于亚马逊,华文出版社15年6月第一版,美历史学家伯纳德·刘易斯作于1950年,马肇椿、马贤译。

商品页面介绍此书时,有“最权威的简明阿拉伯史”之谓。看完一过,权威与否不能确认,但“简明”的确是简明到家了。书分十章,依次是“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穆罕默德及伊斯兰教的起源”、“征服的时期”、“阿拉伯王国”、“伊斯兰帝国”、“伊斯兰起义”、“阿拉伯人在欧洲”、“伊斯兰教的文化”、“阿拉伯人的衰落”、“西方的影响”。正像作者自序所云:“这本小册子……不如说是一篇说明性的论文”。还真不是客气话,如果按中国人作年表的标准衡量,《历史上的阿拉伯人》就是一篇西式年表体。

这的确是一本“小册子”,仅提供了阿拉伯人历史的基本脉络,缺少故事,没有细节,人物也仅供满足记述脉络和大事记的最低需要。对于像我这样的闲读者,自然满足不了兴味,而于学者做著述参考,我恐也帮不上什么大忙。不过,也正因为其“简明”,倒也提供了作者作史的基本思路,或者也可视为西方史观的一个缩影和范本。

先是以编年体格式做时间轴,结合配图,再于地理概念上,给出阿拉伯人的空间活动索引。两个维度上的交叉标注,就可以粗略地呈现出历史的面貌。然后,就是提供西人史学的几个标志性概念,籍以说明历史走向的成因,像宗教、经济、贸易、制度、文化,当然还有军事。有趣的是,作者好象尤其偏好语言变迁的历史价值,既用语言区分民族,又用语言证实文化之影响力,还用语言旁证人群之迁徙,以及国势之强弱。这一点,有独到之处。

至于具体内容,对我来说有几个“意外”:一是,阿拉伯史并非伊斯兰教史,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是西方人的缘故,而是在阿拉伯历史上,宗教的影响力,尽管可以作为一条主要的脉络去看待,但史实显示,其影响又是片段的、背景的、假借的,和变化的;二是,阿拉伯人的征服意图,始于人口与土地的紧张,但此后就被贸易的需要所贯穿。作者作书时,正是阿拉伯石油大发现的时期,而我恐即便没有石油的发现,今天地球上的贸易,阿拉伯人仍将是主要的一支力量;三是,阿拉伯文化的包容性,比较现实政治里体现出来的,呈完全相反的印象。即便是征服时期,即便事关宗教,事关政权,阿拉伯人对征服地和原住民,都采取了异常宽容的怀柔政策,包括保留原有宗教、沿袭原有政权结构、沿用原有法律、使用被征服者甚至奴隶参与政权管理。许多时候,当时的帝国,更像一个政治名义上的联邦,联邦各成员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阿拉伯与中国的交集,除贸易之外,书中只引了一处,即阿拉伯的造纸技术由中国引进。时在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阿拉伯将领古太白战于今哈萨克斯坦之怛逻斯,唐军败,俘虏中有中国造纸工匠,造纸术遂传至阿拉伯。其中有名杜环者,于阿拉伯逗留十余年,于762年回国,后撰有《经行记》,其原本已佚,王国维据明嘉靖本《通典》,作有《古行记校录》。2004年,中华书局并册出版《往五天竺国传笺释经行记笺注》,只不过现在连这本书也很少能看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年龄歧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