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书吼楼
(2016-05-30 11:59:30)分类: 这个可以发 |
把评论叫成“锐见”,自然是看不上评论的凡俗。然而如何“锐”起来,“锐”到别人都能“见”,却也并不易。这其中,不但需要精准的洞察,有时候,还需要无知的勇气,和无耻的人格。
比如一个叫沈彬的——此处需要点名,真名笔名就爱谁谁了——就对种族歧视颇有“锐见”,认为,中国人反对种族歧视,就是个笑话;还说,有那闲心,不如先把歧视河南人的事儿解决了。
中国人自己的地域歧视解决不了,于是要禁止中国人反对种族歧视,这的确是个大笑话。而为了让这个笑话看上去不那么像笑话,沈彬赶紧搬来一个学问为自己镇楼——“接受美学”。然而如此高大上的学问,沈彬却忘了它的出处,正是他所仇恨的老外的发明。当然,这我也能理解,师夷之技嘛,自然是为了制夷。而且,什么师,什么不师,什么此时师,什么彼时师,沈彬们一向不关心打脸不打脸的事儿。
然而打脸的事儿,一向又是打脸者自己挥起巴掌,不需要假诸他人的。所以沈彬挨的嘴巴,也只能是自己抽自己——刚刚想到了地域歧视的他,马上就顺嘴儿挖苦起了“小城市二职高校草”。我也因此断定,歧视这码事儿,要想从沈彬之流的脑袋里清除,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然而,自己能分分钟歧视起来的他们,却偏偏要说别人的反对歧视,是笑话。然而,这样的笑话,居然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在了中国的媒体上。这,真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儿,让我怀疑,常说的底线,是不是因为有了沈彬们的各种花样突破,而至中国人的底线,总要比外国人的底线,更低一点。中国的文明,也会比同一个世界的文明,并不属于同一个梦想。
书归正传,撕书吼楼。
事见福建的中学校园,高考前,为了减压,学生们撕了没用的书,大喊“高考加油”。于是,厦门教育局发文,别这样。
类似撕书吼楼的举动,以前也常见于高考结束,或是毕业季。我住的大院里,每年就要大规模地扔一次帽子——当然,这也很有“接受美学”的嫌疑。
不过,人性的相通也正在于此。有了压力,就需要宣泄,这是造物主不分种族地域或者是否“小城市二职高校草”的。而如何宣泄,当然也可以有多种选择,撕书吼楼扔帽之外,像厦门教育局提倡的,开展班团队、体育锻炼活动,也是应对的办法。其所不同者,在于前者是自我的爆豆,而后者是外来的干预,都有其心理学上的依据。
相比之下,倒是“没用”的书,更该引人注目。为什么即将面临考试,这些书却没用了?而若等到考试完、乃至到了毕业季,那么这些书、更多的书,是不是都会面临“没用”的境地?这当然不能用书的内容都已经装到脑袋里来解释,而恐怕更需要检讨,给中国学生读的书里,到底有多少会在其一生里派上用场。
此一点,我恐怕每一个经历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而身边越来越多的“学非所用”的例子,也都把问题提给了学科设计者,和教材编撰者——中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和中国人现阶段的知识结构,距离一个相对理想的境界,到底差距在哪儿?中国的应试教育,与教书育人相比,是否实现了相互的覆盖?有形的教材,和无形的教授,如何才能达到良好的互补和默契?
印象里,语文教材内容的增删,每次都会引发激烈的非议。不过在我看,这仅仅是证明了教育改革的难度之大。而以中国现代教育建立至今的历史看,正是一个由前辈们不断改进和实验构成的教育史。所以,小到教材,无须讳言增删,大到体制,无须谈改色变。毕竟,中国需要的,不仅是应试场里学富五车的举子,更是从文化走向文明的人们。起码,仅从沈彬们制造的笑话看,中国教育改革进步的空间,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