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见
(2015-08-24 23:09:04)分类: 这个可以发 |
8月20日,中新社的一条新闻,由于更多更大的新闻的缘故,被淹没了。我看了下有的网站的评论栏,结果显示是零。
而这条新闻,本来应该是被赋予足够高的关注度的。因为就在一个月前,这条新闻的前身,它的跟贴评论数,都是好几万起。
这条新闻就是:《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结束公开征求意见。后面一句是、仿佛也当然是:最快年内公布实施。
新闻内文的东西,和一个月前,并无二致。几个当时的专家——我都耳熟能详了,重新在新闻里出现,BALABALA,像蚊子叮血前给你讲述着叮血的必须性。
我想,这绝不是记者的疏忽,而一定是征求意见者的用心——为什么不把征求意见的结果,告诉大家?这一个月的征求意见,到底征集到了什么?民意的态度,到底是反对的多还是支持的多?这些反对的声音,他们会如何回应?如果事实就像一个月前一样,民众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和抗议,那么,这个“意见稿”、“草案”,会不会“大修”,甚至推倒重来?
这些追问,都是从“征求意见”这四个字下,导出的再正常不过的逻辑设问。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追问,如果没有对这些追问的应答,那才是不正常的、有猫腻的。而目前的情况是、仿佛也当然是:没有应答。交通部没有应答,媒体没有追问,我在这儿追问两句,也肯定没人理,那么,我简直也就可以怀疑,这条新闻的不被关注,其实是公众对于此类事情的最终下落,早就有了他们经验上的答案。
而这个经验,又是谁赋予他们的呢?
我当然可以罗列出数不胜数的价格听证会,和无一例外的赞成涨价的结局,我也可以告诉别人,这就是公众经验的出处之一,听证会、征求意见之类,其实就是形式主义的新代言。这些,交通部们当然也知道,包括也知道这些就是丑闻,就是官僚主义,就是一意孤行的忤逆民意。可是,交通部们却可以放任自己戴上这些帽子,那么,他们的从容和胆量从何而来?我猜,对比民众的经验主义,他们更是典型的经验主义者——他们正是在诸多经验的怂恿下,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忘了哪年了——总之有这么一个时间的节点,中国人开始知道了知情权。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包括这回的天津爆炸,公众和媒体在经历了初期的震惊和悲伤后,视线不约而同地集中于对事件知情权的表达上。我想,这是所有公共事件和公共决策被公众审视时必然的流程,也是解决公共事件和完成公共决策必须履行的义务。
从这儿论的话,关于高速收费问题的动议,交通部走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一步。一个月前的“征求意见”,总比“霸王硬上弓”具有决策上的先进性。包括交通部媒体公关意识的提高,虽不能满足人们的诸多疑问,但总还是搞出了若干个版本的“问答”,让知情权这码事儿,做得像模像样。但是,这也仅仅是第一步,在获取知情权之后,公众自然会产生继续行使自我权利的欲望,这个新的权利,就是参与决策的权利。如何参与,这属于技术问题,但交通部们应该意识到的是,他们的正确态度,是欢迎,而不是排斥公众的这一欲望。如果实在还做不出欢迎的姿态,那么起码,他们也应该返回上一级,在事关知情权的第一步上,做得更圆满,更扎实,更像模像样。比如,“征求意见”结束之后,如何对待这些意见,如何以合理的程序,尝试突破原有的经验主义,也不让公众做经验主义的奴隶。
“最快年内公布实施”的结果,我不想猜,也不用猜,或者说,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在乎的,只是在通往这个结果的道路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还是什么都不会发生。而如果最终的确什么都没有发生,那么,我也只会重新打起精神,关注“征求意见”这四个字,在中国,什么时候,才会在现实中,和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表述,能够吻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