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氓的力量

(2015-09-01 11:13:25)
分类: 这个可以发

看了一场田径世锦赛,发现两个景观。

景观一:

全能项目的一组1500米跑,场面有点儿难堪——尽管只有1500米,但最后一名,却几乎被人套了圈。然而,全场观众就为这最后一名鼓掌呐喊,并且好象很为自己的鼓掌呐喊而感动。

向最后一名致敬,本不鲜见。鲁迅老师曾以为,最后一名实乃中国之脊梁。而因为伤情或意外掉队却仍然坚持者,在国际赛场上也的确常获此殊荣。不过,那天的最后一名,既非中国之脊梁,也未见伤病,却独获现场几万观众的致敬了,以至冠军打破世界记录这样惊艳的成果,都被这致敬淹没了。难道,这几万人想表达的,是可怜那最后一名吗?

然而,中国的运动员,却没有这份幸运。别说致敬最后一名,连银牌都满足不了大家——男子4X100那样的单说。在中国观众的眼里,只有金牌的得主,才可能是中国的脊梁。当然,牙买加的脊梁,中国人也认,也膜拜,就是说,抛开国家意识,冠军,才是中国人心里当真的英雄。所以,那致敬最后一名的场景,在我看,就更加令人匪夷所思了。

景观二:

现场观众里,除了中国人,也夹杂着外国人。虽然“夹杂”,人数少得可怜,但其助威的声势,我保守估计,却能够以一敌百。一个小女孩的尖叫,轻松盖过了周遭国人的“嗡嗡”声。这还是在有中国选手参加的项目上,如若事不关己,则那个女孩的尖叫,愈显高亢,但同时,也略显突兀,因为她旁边的国人,都在害羞地行着侧目礼。

或许,向最后一名致敬,只是始于某一位观众的恻隐之心,这无妨,完全说得过去。但他的恻隐之心,居然传染开,变成几万人的共识,集体眼泪打转儿。这个过程,才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所在。而“尖叫”和“嗡嗡”的对比,也正是个性和群氓各自最擅长的表达。好在那尖叫的是外国小孩,若换成国人,不单旁人要行侧目礼,尖叫大发了,恐怕保安还会前来请你安静的。

总之,在鸟巢,观众的热烈,总是整齐划一的——要么是“嗡嗡”,要么是“轰然”,要么是“唉”,要么是“人浪”,我见不到作为个体的人,永远只看到“一大群”。

当然,这样的一大群,放在鸟巢,或许能够成就“最成功一届田径世锦赛”,但放在马路边上,却也能够成就此起彼伏的“哄抢”事件——抢鱼、抢煤、抢水果、抢鸡蛋,还有抢小鸡……习惯群氓行为的中国人,可以用群氓的群体性,遮盖起每个个体所须承担的道德和羞耻。这并非媒体所言的“法不责众”——警察来了不是都管不住吗,这仅仅是,已经彻底地,臭不要脸,而已。而彰显个体意识的好处,在鸟巢里的“尖叫”,或许还略显夸张,但它起码赋予了个体一个突出的意识,就是:因为他(她)表达的是自己的意愿,所以他“她”会对自己的表达负责。无论结果好坏,他(她)都责无旁贷,没有谁有义务为另一个人的道德和羞耻躺枪。

中国的历史,总的来说,是倚赖这样的群氓意志,走到了今天,好事儿也靠它,坏事儿也靠它。群氓意志,已经成了基因,改不了了。所以,今人能做的,或者说应该去努力尝试的,就是让好事儿尽量多,坏事儿尽量少,把群氓意志的风险,降低到最低。

比如,温州的服务员泼开水,这本来是无须区分个体和群体的定性事件。但依赖互联网的发酵,我发现,在群氓意识之下,这本来已经定性的事儿,居然也有的说道了——相当一部分网民形成了群氓的“嗡嗡”,连冲人泼开水都可以是对的了。

从用群氓的集体性遮盖个体的道德和羞耻,到用群氓的集体性彻底泯灭个体乃至群体的道德和羞耻,这正是今天群氓意志最大的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征求意见
后一篇:急短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