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这个不能发 |
沥沥拉拉看完了这套三卷本——这沥沥拉拉的跨度,起码是半年以上。
编译者的功劳是明摆着的——我看书都用了半年,人家写书的,就得费掉十年以上的时光。其实这也属于书界的可悲——我现在买书,好多时候,不是因为书的优劣,而是看在著者辛劳的面子上。而这个趣向的潜台词,除了说明好书太少,也多少有点儿反动——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一般来说,读后感是对序言的应和。但因为沥沥拉拉,序言早忘一干净,也无意重翻,大概总出不了言过其实的褒扬。而真正属于自己读后的感想,其实也跟序言所云,并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无妨吧,而且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读后感。
一百多年前的英国记者,怎么看当时的中国,这当然是首要的价值。要我来总结的话,可以这么归纳:总是因为比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晚了半个世纪吧,所以英国人对中国的观察,真实和细致多了;还因为马戛尔尼们对中国的差评,所以半个世纪之后的英国人,对中国的评价,也有了不少的好评。
中国人就爱听好听的,所以我也就对夸奖咱的话,记忆稍微清楚一些。比如说,英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还是分得很清楚的——对政府官员,语气始终是鄙夷和嘲讽的;对中国的军人,大约是为了给英军做衬托吧,也多描写得骁勇一点,但勇而无谋;到了普通中国百姓这儿,或者商人,英国人是毫不吝惜赞美的。比如,就盛赞过英军从广东征集来的辎重队,特别任劳任怨,遵守纪律,恪守职责,清军打都打不散(此处读者可随意加表情符号)。
又比如对鸦片烟鬼的描述,细腻之处,让你体味到的,是背后极大的同情。而这个同情,查寻前后的报道,给我的感觉,并不是虚伪的。这里,就有必要还原一个史实了——《天津条约》的全貌是什么样子的。按我们历史书上教的,当然是丧权辱国。所以,能够罗列出来的条款,除了开埠就是赔钱。之外还有别的内容吗?答案是有的——就是针对鸦片贸易的条款,译作的大意是:禁止对华的鸦片贸易。但这是不是英国人在玩伪善呢?书中另外的篇章里,曾经报道了英国议院针对鸦片贸易的争论。其中,以兄弟会为代表的反对派,对鸦片贸易的罪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我认为,正是英国政界对鸦片贸易合理和合法性的激辩,才促成了禁止对华鸦片贸易条款的产生。这么看,我们在了解丧权辱国的同时,也有必要了解所谓鸦片战争名下关于鸦片贸易这一截儿的全貌。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刻意回避还原全貌的做法,从教育的目标看,到底是好是坏,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中国人说了——“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综观两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最后其实还是落在了“牙”上。由英国记者的跟踪报道,到条约内容的呈现,可以判断,战争的发起者,既不是英王室,也不是军队(他们始终都不存在军国主义和先军政治),而仅仅是英国的商人。是英国商人对贸易最大化的贪婪为因,是条约里几乎全部针对“贸易自由权”的条款为果。这一方面符合英国国体的性质,另一方面,也符合当时的历史定位。为什么香港是“租借”?而台湾和大片北方领土是“割让”呢?原因就是:前者的目的是贸易;后者的目标是领土。这一点,习惯仇恨的中国人,在仇恨的同时,也该弄清楚吧。
记得书中有段描述,大意是:就在广州城的战火正盛的时候,广州的百姓,却依旧划着小船,跟英国的军舰做着生鲜吃食的买卖。而在英军攻占广州之后,街头的商铺依然人来人往,生意兴隆。英国记者由此断定,中国的平民,其实是不在乎谁来统治他们的,只要你让他们日子过得还好。
对此,今天的中国人,是应该悲哀、愤怒,还是苦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