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旦的宣传片

(2015-05-29 11:51:14)
分类: 这个可以发

借复旦大学宣传片抄袭一事,可以明辨若干道理。

一是:该向谁道歉——准确说,该首先向谁道歉。

“作为制片人,我对这部片子对学校声誉造成的伤害深感自责,表示真诚地道歉。”他的意思,是向“校友们和所有关心复旦的人”道歉。这很好,也应该。但是,作为被抄袭方的东京大学,作为被抄袭版本的创作者,没在被道歉的行列。这就很不好,很不应该了。就像你抄袭了别人的文章,结果你只给读者道歉,给出版社道歉,对原作者却只字不提,对直接利益受害者完全忽视。那么,这个道歉,就是虚伪的。若按写检查来说,起码也叫不认真不深刻。

二是:若东京大学不举,抄袭是否可以不究。

起码,到目前为止,东京大学那边没见动静。可能,以后也没动静。法律上论,这就算拉倒了。但偏偏还有“校友们和所有关心复旦的人”较真儿,偏偏他们要究。这,就是道德批评。复旦面临的,是舆论的道德压力。天网恢恢,织得最密实的一层,其实在这儿。正是这一层,让复旦在没有原告的情况下,仍然必须悔改和道歉。呼唤道德帝,总被当笑话。但是,道德帝若真没有,法律也就失去了最大的帮衬,孤掌难鸣。所以,笑话道德帝,是假的。

三是:没付版权的叫抄袭,付了版权的叫引进。

复旦的宣传片叫抄袭,各电视台的真人秀叫引进。这在法律上没问题。但丢不丢人,却是个问题。这不是榆木疙瘩和文化保守,甚至可以说,抄袭和引进,都是学习的一种。问题在,抄袭者和引进者,在抄袭和引进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学习?在度过了抄袭和引进的阶段之后,是否能够创造?中国是山寨大国,中国已山寨得足够大,但山寨者自己也明白,创新才是王道。否则,中国只能永远付费引进,中国的学习永远不能毕业,中国人永远发生不了质变。

四是:中国人是不是缺乏想象力,评价中国人缺乏想象力是不是辱华。

抄袭一个日本的宣传片,可以让国人想到丢人。而被一个美国人评价缺乏想象力,为什么就会被认定是辱华。这分两层:一层是这个美国人的评价是否准确——“支持发展通识教育的人常说,我们得和中国人在数理化上争个高低。竞争我同意,但我们取胜不能靠集权化、标准化的教育思路。虽然中国人很有天赋,但创新和创业意识不是他们的长项。他们的社会和教育体系都过分追求学生同质化发展,对学生管理过严,而不鼓励他们去冒险以及发挥想象力。而美国人擅长这个,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这个优势。华盛顿的集权官僚体系不应该指挥老师给学生教什么,也不应指挥学生怎么学。美国一向被誉为创新实验室。”我看后,认为是准确的,而且没有恶意。另一层是,如果换成中国人自己说这番话,是不是就不辱了?如果是,那么我们在意的,到底是话本身?还是说话的人?我们跟阿Q,是不是一拨的?

反过来看,如果我们还抱着阿Q心理,我们就不可能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有所进步,我们就会永远付费引进,或者山寨,甚至抄袭。我们还会因抄袭而道歉,甚至连道歉都道错。

手头有《伦敦新闻画报》关于中国晚清的记载,昨天刚看到的一节,是英国记者从安定门城楼上画下的一副速写——1860年10月24日英法联军列队进入北京。那个景象,才叫辱华;看那个景象的感受,才叫耻辱。那时候,中国的绝大多数人,都叫阿Q。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