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亦有道
(2015-05-11 11:17:24)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
日本有个2ch论坛。我不懂日文,但有好事者给弄了一个中文版,所以也常会浏览。先不说浏览的心得,只看它有中文版,便可见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了。
初次知道这个论坛,还要拜足球所赐。原因是每次亚洲比赛后,这个论坛里日本球迷的发言,总会被好事者翻译到中国的论坛里。以至到后来,只要有比赛,这些翻译作,必出现在赛后各大门户的体育新闻里,与赛果、发布会等一干正宗新闻抢眼球。而结果,往往它还是胜利者。
这种对日本人说话的另眼相待,在中国,可算是奇迹了。而既然已经变成亚洲赛事之后一道必备的口味,则至少说明:第一,它没有忤逆中国人的一般看法;第二,它甚或还有值得中国人欣赏乃至学习的地方。
所以,往大了说,这个论坛,以及它的中文版,起到了中日民间思想交流的桥梁作用。往小了说——是不是真“小”我还说不准——它为中国网民提供了一个如何表达思想的学习机会。而这学习的意义,对中国人,对中国,我认为是积极的。
比如我吧,就想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给出它受中国人喜欢的理由。
首先,它没有粗口儿。
到底2ch里有没有粗口儿,我保不准儿。但能肯定的是,如果有,也是极少。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在他们那里,不骂街是一个表达意见的底线。所有的讨论,必须以不骂街为前提。
一旦表达意见的过程中不能搀杂骂街的成分,那么表达意见就有希望脱离情绪化的表达,就容易被引入到逻辑和理性之中。时间长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又会反过来影响到情绪化表达的方式——首先是骂街也少,然后就是骂街的花样逐渐枯竭,总之,骂街的能力是越来越捉襟见肘了。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而当不骂街最终被以底线的方式确立下来之后,就能够发现,哪怕是情绪化表达,哪怕是只言片语,发言者都会尽力表现出自己的文字魅力和智慧。为什么中国网站如此热衷转载?恰恰就是因为其中的“经典”评论。以中国人的眼光看这些评论,初看还不免有固执和木讷的喜感,然而看多了,却又不免自惭形秽。因为我们网络交流里常见的“聪明”,自忖是敌不过他们的喜感的。
中国的网骂,则呈现的是语言学的另一个极端。若只从“聪明”的角度看,能发明如此丰富而恶毒的骂语,当然是“聪明”的。但是,这样的“聪明”越发达,却也越证明,我们的“聪明”,用错了地方。而若把网骂的内容做个归类,或许连“聪明”也都谈不上了,因为它们基本上都源自生殖诅咒,其引申,也没有超出生殖诅咒的范畴,看似花样不断,实则语词枯竭。那原因,大概只是“跳不出来”的结果。
至于拿灾难诅咒,拿生死说笑,拿言罪构陷,则连“聪明”都算不上的,也毫无语言学上的讨论价值。
前几天曹林先生发文,从“路怒”说到“网怒”,我来接个下茬儿——愤怒,作为七情六欲的一种,虽然伤身,但终难避免。中国应该建立的文化,不是如何防止愤怒,而是建立表达愤怒的规则。就像网骂,在尚看不到它消除的前景之时,我希望能看到的,是骂亦有道。比如可以不讲理,但一定要讲逻辑;问候对方的母亲,等于对自己母亲的不尊重;充大辈儿的,等于承认自己先死掉……当然,最浅显的逻辑是,作为人来讲,精修于骂的,肯定也是最懦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