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自卑
(2015-01-07 12:24:22)分类: 这个可以发 |
合并同类项,有这么几篇稿子可以放一块儿读。一是《别靠“美国人也乱扔垃圾”滋养自尊》;一是《“西点军校学雷锋”符合很多人的想象》;一是《中国人仍未摆脱自卑感》。同类项从标题上能看出来——拿美国说事儿;自尊与自卑。
先说西点的雷锋。有报纸又澄清了,说西点就是学雷锋来着,有图有真相。这个澄清是针对新华社退休记者的忏悔来的,他忏悔的是,自己曾经轻信并扩大了西点学雷锋的“谣言”。2002年首次出现的西点学雷锋这事儿,一直到2014年,还在打嘴架,还在扯不清,前提是据说世界现在已经叫地球村了,网上查西点恨不得比亲自去西点都详尽靠谱。却居然,国家级媒体之间,还在为这事儿的真伪掰扯着,受众还在为这事儿的真伪迷糊着。正常吗?
显然,这已经不是真伪的问题了,而是……起码是自尊与自卑的问题了。西点学雷锋,完全可以“符合很多人的想象”,也的确可以“滋养自尊”,但也确实在证明着,“中国人仍未摆脱自卑感”。关于自尊与自卑,可以换个角度说——假如西点学雷锋这事儿千真万确,那么我认为,美国军校的态度说明,第一,他们不自卑;第二,他们已经超越了自尊和自卑的拧巴。敢向敌手学习,是对自己最大的自信,而这自信,最终将会在与敌手的较量中,转化为战胜敌手的重要力量。这就叫自尊。
我猜,中国的军校里,肯定是不会学某一个美国的军人的。但中国的军校,肯定又会学美国的军事。而在中国的民间,类似巴顿、飞虎队之类,又几乎尽人皆知。这固然不是“师夷之技”的全部,但放眼更广泛的中国现代史,却也正是向世界学习的历史。这完全可以诠释中国今天的自尊从何而来,时刻小心着的自卑又是何其可笑。
《中国人仍未摆脱自卑感》这篇稿子,其实并不像标题所示的那样简单,它的主意,更强调中国人要敢于对美国说不。所以,在我看来,这稿子本身,就是自卑的标本。以敢于说不体现自尊,也正是中国式自卑的原型。它比“腹诽”,仅仅多了个嘴上的痛快。
不过,中国的自卑史,的确值得中国人,甚至学者,去正视,去研究。这个,当然也需要用“敢于”的态度去做,而这个“敢于”,也是克服自卑的一道心理上的坎儿。迈过去了,对医治我们的自卑感,就是一个有效的疗程。
依我看,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汉民族的历史,就是由北而南的被迫迁移史。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虽有汉、宋、明等朝的反弹,但总的来讲,是大势,而非短暂的袭扰。这个,有若干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为证。尽管有人可以用文化融合甚至文化强势形容汉文化对入侵民族文化的逆袭,但作为被统治者的每个个体,他们不会有历史地感知,而只会有现实地感受。这个感受,就是屈辱。时间长了,屈辱多了,麻木了,就成了自卑。想象一下,明末的北京百姓,刚举着“顺民”的牌子迎接了李闯王,还没消停几天,又得举着同样的牌子,迎接八旗兵。对此,崇祯可以上吊,阁臣可以殉国,但百姓的使命是过日子,而只要这日子还得过,就必须接受比上吊和殉国更虐心的一剂长痛药——自卑。这种对外来入侵的自卑,到庚子之变,成就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典型。它一方面最终被迫接受了两宫“西狩”、八国入侵、城下之盟的莫大屈辱,给已有的自卑无限描粗和加重;另一方面,又将曾经麻木的“腹诽”激发为拳民乃至皇室莫名的狂妄,做了一次荒唐的、针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敢于说不”。而它的最终影响,却又给民国的创建覆盖了浓厚的“驱除鞑虏”的反入侵色彩,以至羸弱的清室虽不断被迫提前“君主立宪”的实施日期,但终于没有逃脱灭亡的下场。
所以,1900年的那个新世纪之初,是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它起码告诉我们,自卑虽可以稍作反弹,变成自尊自信,但自卑依旧是主旋律。同时,自卑的隐和显,全在于政治家们的放任或者利用,它是一个良好的统治工具,无论对谁。
从所举的三篇稿子看,自卑貌似是一种病,而且是慢性病。有病得治,但要与历史隔断、凭空免疫,又属于无稽之谈了。慢性病,恐怕也需要慢慢治。甚至,也完全可以把它看轻一些,不叫病,属于亚健康。因为在中国人的文化历程中,比自卑更惨更严重的病,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对自卑的敏感,和对自卑的自卑。像我,就觉得,追求个体的尊严和幸福,消弭对权力的崇拜,摆脱群体意志的绑架。做到了这点,自卑就算有,也仅仅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比较关系,而不是把整个民族和文化都压上。否则,谁都不会拿自卑真正当成自己的缺陷,谁也都担不起这自卑的责任,谁也就都不在乎。就像所有的公物,只要是说人人都有一份的,其下场必然是人人都可以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