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信
(2014-11-24 11:01:43)分类: 这个可以发 |
一封是《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一封是《致郑州市民的一封信》,前者本月20号发出,后者23号回应,两信的关键词,是雾霾。
以上描述,就是事情的大概其,若不细究,不读信也不耽误了解实情。
如果细究呢?
首先,当然要夸郑州市府,包括郑州市长。从20号到23号,即回应之前的三到四天,郑州市府肯定经历了“危机公关”的决策之难。决策选项里,我想起码包括如何应对和如何回信两条,而选择如何应对又属重点。如何应对其实也包含三个选项:一是不回应,就当耳旁风,任其消散即可;二是回应,除了现在的这个结果,还可以是上门回访、电话回应,等等;三是,负回应。这样的例子也有,跨省的,喝茶的,警告加威胁。特别是通过网络发出的,尤其容易被诬为造谣中伤。
这么一看,就知道,夸郑州市府,不白夸。因为它选对了选项,做对了决策。而以我的经验,类似的情况下,类似的部门都会选择不回应。这是常态。所以,两相比较,郑州市府不但要夸,还要使劲夸。
如何应对解决了,下面就是如何回信。
这几乎没有选项可选——回信总不能是辩驳信、声讨信吧?所以就剩下一条路——虚心接受,诚心改进。
但立意只是其一,还有其二——是更具体的细节——如何行文,所谓内容和形式,一个都不能少。而回信的行文细节,就值得挑剔。当然,这挑剔也不仅仅是针对这封信的。
“我认为市民朋友谈到的空气质量问题是现实的、是客观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是富有建设性的。”回信首段里的这一句,属于评价性语式,是对市民来信的点评。尽管有人可以为其提供铺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我还是认为,这是官八股,是陈词滥调。虽然评价是肯定的,但体现了来信者与回信者之间的不平等。具体到雾霾这事儿,所谓“现实”、“客观”,以及“富有建设性”,就尤其显得泛泛而谈和格格不入,缺乏针对性和严肃性。
倒数第二段:“我们要进一步科学论证完善大气污染治理方案,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广大干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排比句的滥用,也是官八股的典型标志,其作用,仅仅是从字面上显示出所言内容的丰富和重要,实际上往往流于含混不清和记忆颠倒,最终变为行文中的鸡肋部分。具体到雾霾,三个“进一步”之后,给人的感觉,虽然大而全,却更显出敷衍,还是在做官样文章,回信的诚意,因此大打折扣。
官僚主义的积习,往往体现于类似的细节。通常,它可以筑起以民为壑的藩篱,而更直接的,是官僚形式对友善内容的伤害。而积习的形成,又源自官与民地位的不平等。居高临下,不仅仅体现在政府大楼的恢弘,也深藏于为官者的内心。当然,政府大楼的恢弘本身,也是细节之一。
革除积习,自然非朝夕之功,需要官和民两方面的“进一步”努力,而民的功用,尤其需要珍视。就像致市长的公开信,虽然敢于畅言了,却非要加上“他们是你的臣民”和“市长大人”做衬托,即便是讽刺,却也透着仰望的神情。所以,讽刺也就容易被人误读。郑州市长的秘书不是就说了吗——虽然是善意的——“骂骂我们又怎样”。官对民之所以容忍,是因为民的批评,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又下而上的怨和骂。所以,也才会有出自秘书班子的形式主义回信。这简直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