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不这么怎么招就晚了是一种社会病

(2014-10-28 12:14:27)
分类: 这个可以发

有重庆集体整形大妈豪言:再不疯狂就晚了。

大妈所言极是,大妈V587。但也存两问:第一,为什么非要疯狂?第二,早干吗去了?

所以,豪言应该分成两块儿理解。第一问对应的是第一块儿,是说,即便是豪言,但大妈们也承认,她们做了一件疯狂的事。疯狂的意思,就是出格,就是指超出了主流价值观接受的东东,是对社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叛。在大妈们面前,本有两条路,一条是疯狂,一条是不疯狂,而且大妈们也分明知道,这两条路以及它们的分野和属性。但是,她们偏偏选择了疯狂,选择了甚至也超出了她们自己价值判断的那条路。所以,这行为本身,就带有疯狂的意味。那么,这是为什么?

按大妈们的解释,这原因,就是豪言的第二块儿——晚了。晚了是个时间概念,一般指人的60岁。60岁属于常识界定的退休年龄,也是常识界定的老年的开始,以此估算,它的确是属于“晚了”。而单看一个“晚”字,却又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概念——它也是一种心理性的描述,包含着悔与叹乃至恨的意味。所以,选择疯狂,不是因为晚,而是因为将晚,是不想让自己真到了晚的时候,心存悔、叹和恨。

这么捋一遍,“再不疯狂就晚了”这话,翻译一下,就是:如果现在不疯狂,晚年肯定会后悔。不过,逻辑是这意思,但逻辑本身却仍值得追问——为什么不疯狂就会后悔?疯狂了就不会后悔吗?难道不是越疯狂就越容易后悔吗?而且,后悔还来得及吗?

推敲这个逻辑,有个前提,就是,中国人特别在意年龄这个话题。这是有历史的——同样是说60岁,老话讲的是:“六十而耳顺”。虽然“耳顺”和“疯狂”南辕北辙,但总归还是在说,到什么岁数,做什么事儿。比如,按夫子理论,60岁就不能“疯狂”,70岁才行,叫“从心所欲”,但也不完全是“疯狂”,因为后面还有个后缀,叫“不逾矩”。为什么非要到70岁才可以“从心所欲”呢?夫子没说,所以对夫子,我们也不能完全接受他的说法,而是也要较真儿——为什么要耳顺?为什么要从心所欲?至于现在的60岁概念,则完全是工业化带来的新逻辑,而且是资本家炮制出来的、强加给劳工阶层的逻辑——60岁之前奔命,60岁之后享受。但60岁之后可资享受的还剩什么,资本家就不告诉你了。所以,我总的感觉是,年龄概念的制造,从来都是个别人对大多数人的无理约束。它存在的本身,是不道德的。然而大多数人为什么就接受它呢?当然首先,不是因为合理,而是因为习惯。其次,接受者的麻木还在于,不但接受,而且还可以为接受找出貌似合理的理由,以让这接受看上去貌似不那么被动和麻木。比如中国人,就可以为自己的60岁概念找到美好的理由——我们是最有义务的一群,我们是最乐于奉献的一群,我们再狭隘,也起码是对女子、对后代,有着坚实的义务感,特别是后代有着财产上的义务感。

所以问题也就来了——如何履行这义务感?与整形大妈的自我满足还不一样,更多的中国人,更习惯把这种义务感,和“晚了”的年龄概念结合起来。他们的唯物观,更鲜明地体现在,人是不可以永存的,但人的财产可以永远传承。

这个道理,就可以为常说的“五十九岁现象”,做出不合理但合情的解释。也可以为所有并非利己反而利它的晚年贪府行为,做出解释。当然,更可以为普通民众的90%以上的“晚了”的行为,做出解释。所以,“再不怎么怎么招就晚了”,这个句式,既是常用句,也是超越人群概念的通用句。它是我们全社会的一个病句。我想,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更重要——我们不仅要认清运用这一病句的偏执的那一部分人,我们更要认清正在天天实践着这一病句的我们自己。也正因为有我们天天喊着“再不怎么怎么招就晚了”,才会有那些虽然不喊但却时刻履行“再不怎么怎么招就晚了”的“实干家”。

这么看,整形大妈们的“疯狂”,算是这个句式最不疯狂的应用者。因为第一,她们整得是自己的形,而不是子孙后代,不是他人;第二,她们花的是自己的钱,而不是他人的,也不是天经地义地认为就是子孙后代的。唯一的缺憾,就是她们还是上了年龄的当,整得“晚了”点儿,“疯狂”得晚了点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