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嘴吃狗,然后用嘴理论

(2014-07-01 17:41:47)
分类: 这个可以发

周末中午,北京烈日,民生问题是:这大热天,吃点什么好?这个问题产生的前提,是人总是需要吃点什么的。于是,朝鲜冷面浮现脑海。

从车公庄到西四北,骑程不足15分钟。那儿有一老字号,叫“延吉冷面”。字号到底多老不知道,但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吃过。进店要了个大碗的,一是吃那冷劲儿,二是喝那汤味儿。三下五除二干掉,抹嘴出门。又在柳泉居要了杯冰镇酸梅汤,一口气儿灌下,倍儿爽。

本来,吃冷面就小菜,特别是拌狗肉,才算吃得正宗。但08年之后,我就不吃狗肉了,所以这冷面吃得不合章法。当然也会狐疑:虽不吃狗肉,但那冷面里分明还有两片牛肉呢诶呦诶。但两秒之后我又淡然了——我就吃牛肉就不吃狗肉怎么着吧,牛比你来打我啊。

你看,问题一回到标题,貌似马上陷入争吵。这个现象,在狗肉节的时候,已经被媒体格外关注了。事实是,争吵都是轻的,据说还有动手的。然后媒体条分缕析——狗肉之争,折射的是宽容的问题。对此,我当时听了就不忿——能从狗肉之争里捋出宽容这码事儿吗?那你说,到底是支持的该对反对的宽容呢?还是反对的该对支持的宽容呢?还是支持的该对狗宽容呢?关键的是,在没有设定一个讨论规则的前提下,你说宽容,等于没说。如果还原事情的缘起,即反对者首先发难的一场批评运动,则问题就显而易见了——它折射的不是社会宽容的问题,起码不首先是社会宽容的问题,而涉及的是批评的权利问题。以目前的中国,行使批评的自由权利,不是因为不宽容,而是因为缺乏经常的训练和实践,总呈现出剥夺权利和超越权利两种趋势。以网上对狗肉节这码事儿的争吵看,支持者就有剥夺反对者批评权利的趋势,进而刺激反对者又有超越批评权利的趋势。在这种态势下,我认为首要的,是归还批评的权利,尊重批评的权利,珍视批评的权利,而不是给批评者普及宽容的美德。因为在狗肉节之外,在更多的社会事务上,每个人都拥有这种权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批评者。狗肉节,只是为表达批评的权利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舞台。但是,我们把它演砸了。但是,虽然演砸了,毕竟还是上演了。这是我看到的一种进步。

关于批评的权利,对了,还有宽容,有本书,叫《罗伯特议事规则》,可以介绍给大家看。顾名思义,这是本工具书,可以指导大家如何议事。但从规则本身看,又诠释了民主的基本精神。据译者说,孙中山当年写《民权初步》,也是从议事规则说起的。

书中暗表——也可以暗合类似狗肉节之争所折射的问题,多数人的意志,是可以通过议事,约束少数人的,这就是多数人的权利。然而第二,少数人的权利,也必须受到尊重。如何尊重呢?比如,议事中,只要有一名动议,一名附议,即可成立动议。还有第三,我们不能忘掉缺席者,按今天的说法,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权利。他们的权利,就是所谓法定人数概念的由来。

有趣的是,但也符合逻辑的是,往往是少数人,通过议事,最终变成多数人。就是说,他们通过为自己申辩,和对多数人意见的批评,最后争取到了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使自己由寡变众,成功逆袭。这一幕,当然不是文艺剧里的夸张描述,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议事场合中。可见,批评的权利,与表决的权利,其实一样重要。所以,珍视批评的权利,尊重批评的权利,对我们来说,也不仅仅是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可以直接作用于现实本身的好东西。像狗肉节之争,既然可以在现实和网络两个议场里同时隆重地展开,又怎么不能奢望它终将导向立法的出现呢?如是,那将是多么牛叉一件事。至于争论中的意气用事,不宽容,那只是批评程序中的规则问题。有朝一日,大家划下道儿来,只会让批评更纯粹,让议事更高效。大可不必担心。最不好的选择,就是为了宽容,为了和气,干脆把批评取消拉倒。这叫因噎废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