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贩子,怎么破
(2013-04-26 17:49:22)分类: 这个可以发 |
5点15赶到医院,看自己名次,还不错。6点15挂号开始,6点30轮到我,一问,连7块的专家号都没了。我去年买了个表,我扭头走了。
排队的时候,有个小子低声问我:“挂什么科的?”我假装听不清,高声说:“你再说一遍。”那小子惊讶地看看我,扭头走了。另一队的一个女的,把他叫过去,貌似讨论着前一天他们商定的协议,表情是一副感恩的模样。当是时,我差点儿连她也骂进去。
回家路上,我跟我自己说:“没法杜绝票贩子的政府,不是好政府。”
现在反思那个早晨的事情,大概可以分三段儿。第一段,当然是票贩子。低水平上的医疗公平,跟高考有点儿相似——有限的医疗资源是个前提,但如果大家都在一个规则下竞用这个资源,这就是公平。我5点15来排队,你牛比你昨天晚上就来了,你就比我有资格拥有这张专家号。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你也是病人,或者病人亲友。票贩子就打破了这个公平。他并不需要这个号,他是把这个号转手售与他人牟利。所以,从他一开始站队,他挂号的性质就变了。归纳起来,排队挂号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有病的,一种是没病的。没病挂号的,侵犯了有病挂号的公平就医的权利。
第二段,是买号的人,比如那女的。简单说,她与票贩子实际上是同谋,他们共同侵犯着公平就医者的权利。姚明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放医院这儿,没有买卖就没有票贩子。所以,从根本上说,买号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只应受到谴责。
第三段,说的是管理者。没法杜绝票贩子的政府,不是好政府。这当然是于私的评价。人家死了人的家里还可以说,没法杜绝杀人犯的政府,不是好政府。虽然这都属于于私的评价,但这并不妨碍评价本身。就算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如果杀人犯得不到惩处,杀了人白杀,评价依然不是好政府。同理,即便我认可票贩子的客观存在,那么,票贩子得不到惩处,依然制造并垄断着挂号市场,那么管理者,无论是医院还是政府,就当然不是好的。事实上就是这样,尽管听说过对票贩子的打击行动,但结果就是我遭遇的情况,票贩子依然故我。我甚至可以这样说,从惩治难度和成本看,票贩子可以说是最容易打击的犯罪行为之一了。然而它依然故我,所以,无论从逻辑上推断,还是从实际效果上评判,管理者也是票贩子事实上的同谋。这不是有罪推断,而是其中的利益驱动,是最合理的动机解释。谁能告诉我,中国的挂号难,真的没有内应?
一般排队挂号不成,会很自然地想到托人。托人的行为,首先的定义,应该也是破坏就医公平。其次的定义,是中国人情社会的负效应。前几天上某帖吧,有个孩子发了条求助帖,说哥们因为打击伤人进去了,向吧友求助如何减刑,众人于是纷纷支招。此例中,求助者和回复者的惯性思维,都是一致的,即伤人者可以通过人情度过此劫。无论这是现实教育的结果,还是从娘胎里带来的道理,都说明了人情社会对法制社会的伤害。民如此想,官必然黑,官既然黑,民必如此想。鸡和蛋都不清白。
我不知道专家号的历史沿袭。但我能确定,专家号的出现,绝非是从医疗公平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在维护医疗系统内部的某种公平。所以,从源头看,专家号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进一步短缺,也是挂号倒卖市场出现的诱因。因此,取消专家号,可以成为一个议题供重新审视。虽然这对于医生的利益可能造成不公平,但对于患者来说,却是相对公平的。考虑到两者在群体数量和性质上的巨大差别,我认为,医生的的利益公平是应该让步的。事实上,通过其他方式,医生的利益公平仍然可以实现。
总之,我一个排队挂号的,尚且能够为杜绝票贩子想出一二来,作为管理者——其实卫生部就在我挂号的那家医院旁边,它们就真的无所作为吗?我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