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水壶的小女孩
(2012-12-23 13:15: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烧水壶坏了,于是去某某电器。同品牌同型号,比网上价格高了好多。于是问推销员:这是为毛?小女孩:网上卖的都是我们退给厂家的。哦,我明白了,扭头走掉。
隔天去超市,在纸品区,一个厂家督导正在给推销员上课,我蹭听了一下,记住一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人。
暗自膜拜。督导老师的话应该是不错的,推销员的本事,就是一不强迫,二不绑架,光靠嘴,就可以把商品卖出去。赵本山就在春晚上连续三年告诉我们,什么叫光靠嘴。更牛的是,他还能光靠嘴,把范伟变瘸。
与赵本山一样,推销烧水壶的小女孩给出了光靠嘴的其中一种答案——欺骗。当然,我也不能排除她说的话存在着真实性的可能。不过,如果是那样,也只能证明,厂家才是欺骗的主谋。赵本山和小女孩不同的地方,就是前者成功地忽悠了范伟,而后者却让我扭头走掉了。不过,这不是重点。当小女孩说那番话的时候,我仔细端详了她的表情,真正是脱口而出,充满自信,毫无忐忑不安,面不改色心还跳。就是说,这是她的常规解释,而且,可能还屡试不爽。
然而我终于没有也脱口而出,只能回家坐下来瞎想——我特想知道,在这个小女孩与我这个顾客之间的交流上,在她拥有选择权的前提下,为什么会首先选择的是欺骗,而不是其他?
对此,回答其实早就有,就是欺骗的成本和效益问题。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个大道理,那就是成本低而效益高的事情,傻子才不干。赶巧,欺骗就成本低而效益高,所以貌似必须要干。具体到卖水壶的小女孩,她大概一开始就相信,我一看就是一个比较适合欺骗的对象。或者,她已经判断出,我起码可以容忍她的欺骗。事实上,我当时的确扭头走掉了,而不是跟她理论,或者向店家投诉。所以,她的欺骗,符合成本和效益的逻辑推断。
那么好,成本和效益,这两个来自外在的因素,驱动了她的选择。所以,第一个问题,外在因素为什么会驱动她做出向恶的选择?自己回答一下:风气使然。那么好,第二个问题,主导外在因素形成的主体是什么?她自己应不应该算在其中?显然,这是一个罗圈架一样的循环,每个人都是主体,同时又是客体,没有无辜者,没有可怜人。
所以,我们只能从另一个方向寻找答案。事实上,许多类似无解的事情,只能从另一个方向寻找答案。那就是,除了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能不能寻找内在的驱动力,把动不动这次嘴皮子的决定权,完全交给自己。甚至,用自主的力量,否定外在因素的影响。
貌似这好象更难。我记得早年间,中国的新闻里,有一类稿件,叫表扬稿,专夸好人好事。可后来得知,好多好人好事都是假的,也属于欺骗。而看这些年的新闻,就基本上让位给了所谓批评稿,就是所谓的负面新闻、批评报道、调查报道,简单概括,就是坏人坏事。翻腾完这些新闻,有时候也不免问自己:真有这么糟糕吗?但事实是,大家已经接受了这种现实,认为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转了一圈,就是说,想从外在的世界找回内在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片荒芜。所以,你能强求一个小女孩顿悟免俗吗?那你真是太脆弱了。
诚信,不撒谎,不欺骗,这是一种行为准则。据说,这一准则出现的原始目的,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把大家团聚在一起,而一群人一起生存,就必须建立人群中的秩序。这在当初,是一种严苛的群体生存术,到了后来,就变为对个体的一种道德要求。老祖宗们要求后辈坚定不移维护诚信准则的目的,就是出于对秩序崩坏的担忧。或许,他们早就预见到了,自己的后代一下子就可以多到好几十亿。
这么看,小女孩,以及同党们的欺骗术,就是一种反秩序的行为了。不过,虽然反动,但从流行的结果看,却也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秩序。它同样建立在生存目的上,只不过所有的行为准则都在颠覆传统,都是反向的。这是令人心生困惑的地方——虽然这个新秩序的道德指数全面是负数,但居然也能维持基本的社会运转,每每躲过“世界末日”。这个,可能就是小女孩们毫无忐忑不安的理由吧。
据说有一种猴子,面相跟人长得特像,它们的主要社交内容之一,不是互相抓痒,而是让对方把手指放在自己眼睛上。动物行为专家认定,这种冒险行为的目的,就是猴们籍此获取彼此的信任。这是猴子的诚信。美洲另有一种鸦类,每年入冬前,每只需要储存大约5000枚橡树果。这是劳心费力的活,于是有的鸟开始动歪点子,自己不储备,想不劳而获,偷别人埋好的现成的。而其他的鸟,则提高警惕,坚壁清野。其中就诞生了聪明主儿,在你面前假装埋头打洞储藏,其实压根就没把橡树果往里放,戏耍了小偷。比较猴子的作为,小鸟干的,就很有点欺骗的味道。这也是生存术,也是对建立秩序的响应。
但我们依然会认为,猴子比鸟,在道德上是高尚的。而移情到自己,我们当然也会坚守诚信,而不耻欺骗。这是我们仅存的内在力量的作用。比如我吧,后来的选择,当然是到网上买了水壶,因为那里不但便宜,而且还有销量和口碑,这些微观的制度设计,就是对欺骗的监督机制,就是一种道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