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方百计去抗日

(2011-09-05 11:24:23)
标签:

杂谈

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这些天,我大约住在阿齐齐亚兵营。还没醒,就被操练的新生唤醒了。女声虽娇嫩,却是没完没了地喊“杀”。蒙着脑袋想,乾坤朗朗,她们这是要杀谁呢?后来有点明白了,原来在太平日子里,杀人尽管犯法,但只要找到借口,也可以有理直气壮的“杀”。到了天黑,男生女生间又互相“来一个”地拉歌,表明正步要踢,青春期的调谑也必不可少。而真正的阿齐齐亚,则已经被民兵攻陷了。

中国大学生的军训,大约兴于20多年前。操练学生,总会让人想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而这未必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信号,也有可能仅仅是后面的那句话:“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总之,开始是一年,后来逐渐缩短,一直到现在的十天八天;开始是真苦真劳真饿,以至有未等上学而被训“杀”气绝者,后来逐渐人性了,操练场边码着无数的水瓶和家长关切的眼睛。然而究竟还没有取消,哪怕只训一天,也说明中国的青年,在读书之前,实在是有必要教训一下的。

电视上也在上演“李大本事”。中国的艺术里,战争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节。然而承平日久,不见硝烟已N年,又因为多有顾虑,不是每场战争都需要书写,所以弄来弄去,就只剩下一个抗日的题材。也难为中国的艺术家,就像微雕的技工,须在毫厘之地,变着花样地镌刻出作品来。《亮剑》已经很有个性了,于是就要《生死线》和“李大本事”;面对面干仗穷尽了,于是又有了《潜伏》和《风声》。虽然花样常新,但所有的抗日戏,归纳起来,也就是两句话:第一,我们是受害者;第二,我们是胜利者。缺了哪样,这门题材恐怕都要消亡。而两者加起来,又无非是在重复一个命题——仇恨的种子要发芽。

这大约也是一种军训,而且,效果似乎好得出奇。只看大运会中国半拉国家队打败日本学生军所引发的激动,就可以明了既是受害者又是胜利者的中国人的抗日情结。至于更普遍的仇恨的种子,则已经像药泡的豆芽,发得已经邪乎且有毒了。今天报上新闻,说日本新首相承诺不去参拜神社,但在仇恨的训练下,编辑的标题就成了日相答应“不拜鬼”。

新看了个电影,叫《焦糖》,黎巴嫩的。里面写了几个女人,在中东的环境下,大约都数异类——婚外情、同性恋、修复处女膜……但都是小人物的小故事,琐碎不宏大。直到片尾字幕飘出“献给贝鲁特”时,我才意识到,作者对故乡的爱的深切。比较中国艺术家的仇恨种子,战火不断的黎巴嫩却有如此会爱的电影。而丧失了表达爱的能力,我们的艺术家就只能搅尽脑汁发掘仇恨的花样,以至偶尔遇到爱时,手忙脚乱,只会用纯净水涂抹出虚伪的风月。

这谈不上一场PK,昆汀也爱挖掘仇恨的根由。但他的土壤,隐藏在潜意识里。李云龙们则不然,他们的眼神和吼叫都是现实版的仇恨,是民意代表,是中国的标准性格。这只是一次自然选择,困难的是,从中发掘爱的影子,就自讨苦吃得近乎荒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国式婚姻
后一篇:打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