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周年
(2011-08-12 00:30: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不能发 |
我曾经追寻过鲁迅的踪迹。这大半是由于对他的崇拜,少半是由于对他的愧疚。
北京的八道湾故居,现在已经没模样了,如果再逢拆迁,所谓鲁迅故居的概念,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砖塔胡同的故居也一样,它与鲁迅的关系,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实地是看不出任何迹象的。宣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没去过,理由是那不过是间出租房,想必也不会留下鲁迅的气息。只有阜内西三条的“老虎尾巴”尚在,不过修葺得嘎巴新,而且陷于面积大出N倍的博物馆之内,故居之实,早就让与了官家的气象。这是北京。
也去过上海的故居。大约是出于旅人的关系,感觉大陆新村的那处三层红楼,倒与故居的身份贴切,沉静而柔和。而鲁迅公园内的鲁迅墓,因为就在虹口体育场的脚下,夕阳之下,也就尤其显出闹市中的宁静。
绍兴、厦门、广州外加仙台的故居没去过,设想一下,估计绍兴那边早就发展成了鲁迅经济,而厦门、广州和仙台的故居,大约倒会比较清静——如果还保留下的话。总之,我预期里的鲁迅故居,无论南北东西,大约都该是局促而静谧的。局促给我以真实,静谧允我以缅怀,大概所有想探访鲁迅故居的人,都会是这么想的吧。
越是真实的故居,自然越能真切地感觉到鲁迅的存在。然而越是真切地面对鲁迅的存在,却也越能感受到自己的空虚。
五四之后的中国,因为有了鲁迅们,才有了一点生气。但作为怀疑论者,鲁迅本人,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却又是悲观的。他发现了中国文化里最肮脏的部分,并通过笔端愤懑地解剖给国人。即便如此,他还是在努力做一名斗士,并且,在他的同僚最终分崩为市侩和政客的后来,他依然恪守着斗士的责任,继续着他孤独的发现和怀疑。我想,这是他走出水师学堂后,毕生的状态。
然而中国并没有进步,而是走向了轮回。这虽然印证了鲁迅的怀疑,但也辜负了他的努力。直到今天,虽然经济和技术的进步,把中国拖进了新世纪,但中国的文化,以及作用于国民性所表现出来的,激愤点说,不但没有改观,反而还在倒退。鲁迅所发现的肮脏,本没奢望消灭,但居然还在放大。
五四以来思想上的那点生气,如今已经见不到了。而文化中的污垢却借尸还魂,加倍荼毒着中国。而我们,似乎始终因失去勇气而无能为力。这是面对鲁迅故居的实景时,想象他伏案奋笔时,自然而生的空虚。
下个月,就是鲁迅诞辰130周年。作为精神上的受益者,我们却无以纪念鲁迅。我们拿不出像样的货色,去告慰那颗伟大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