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
(2011-08-03 16:18: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积水潭医院可能是中国最好的骨伤科医院。这一点,仰赖积水潭而存的门外一众饭馆,可以做证明。而早点生意的尤其火爆,则要归因于赶早挂号的人群。
应该说,积水潭的挂号窗口并不少,所以挂号之累比想象中的要轻松。即便如此,十几条人龙面对着一个个微小的窗口,也能给出一个形象的供求关系。让人意识到,中国的病人,从看病之初的挂号起,就已经陷入了弱势的命运。而此后的诊疗化验交费取药,无非也都在复制这个命运。
据说,北京的几十家三甲医院,现在可以通过114预约挂号了,但并不理想。虽然114准备了1000多席话位,但有患者打过,几个小时占线。而且,所预约的号,须是三个月之后才生效。看病不是买俏货,有多少病人可以忍受三个月的等待呢?然而,这几十家医院的号,又据说80%是为预约准备的。归纳起来就是:占号源总量80%的、三个月之后才能看病的号,预约起来并不比到院挂号方便。而且这还意味着,第一,你看病时取号,也要排队;第二,既然到院挂号的号源只剩下了20%,那么你就要起得更早,排得更久。总之,一个名义上为方便病人的措施,却陷入了实际上的困境。而以我的经验判断,如果预约挂号依然改变不了挂号难的局面,那么由于其从台前转到了台后,失去了“排队”的简单公正,则其中的猫腻反有增加的可能——这简直是一定的。
积水潭的医疗规模和服务水平,其实真算不错了。哪怕是最简单的换药房,也实现了高效的流水线操作,可见设计者的良好愿望。但是,根本性的供求关系是无法改变的。所以,等待的人群也就永远存在。当你阅读到人群的脸谱时——他们或许并未因伤病而沮丧痛苦,却因长久的等待而麻木消沉,你大约会产生苦难的感觉。伤者本应得到过问的待遇,却换成只能独坐阶下。当你理解这种无所不在的漫长等候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时,它却完全不合情。
面对这样的供求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积水潭的大夫已足够认真,导医已足够耐心,但他们的表情,却也是麻木的。我不知道中国的医生半天诊治病人的平均数字是多少,也不知道科学的诊治极限是多少,但我肯定,中国的医生,都在超负荷。这样的医疗效率导致的服务态度,自然难以期望,但更须担心的是,他们诊治的质量会随同他们的精力而下降。北医三院急诊药房随便就能排起长龙,那仅仅是因为超负荷的医生和同样超负荷的药剂师之间,出现了对接的混乱。
这么看,中国的医患矛盾根本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即便没有任何差池,仅以医患之间强弱势的判然区别就可以觑出端倪。哪怕强势的医院再强势,弱势者也须找到发泄的出口。所以,医患矛盾的根由,说到底就是弱势的患者对于强势的医院所蓄积的一种反抗。至于爆发的导火索,则可以是随便一个微小的理由。在医疗资源奇缺的中国,这也简直是一定的。
当然,反抗也是有前提的,就是:患者和家属在潜意识里,尚承认自我尊严的存在。而这一息尚存的尊严感,看病之外,也会以生命中的其他形式得到释放。只不过,贫病生死这样的关口,是最好的释放点罢了。
好象看过类似的统计,大约是说多少人应该配备一名医生,又多少人应该配备一所医院。但这也仅是技术问题,如果一家社区医院,连做个手外科术后的换药都吃不准的话,那数据上填充又有什么意义呢?
回过头来再看预约挂号,也就有了荒诞的认识——奇缺的医疗资源配置,怎么可能通过一个预约挂号就能舒解呢?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质量,以及对尊严的自我意识,怎么可能通过预约挂号就能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