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2011-08-02 10:59: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文之大者为《六经》,固道所寄矣。降而为列朝之史,降而为诸子之书,降而为百氏之集,是又文中之一端,其言皆足以明道。再降而为稗官小说,似无与于道矣;然《汉书·艺文志》列为一家,历代书目亦皆著录。岂非以荒诞悖妄者虽不足数,其近于正者,于人心世道亦未尝无所裨欤!”
《阅微草堂笔记》的原序,虽是夸纪大人的,但从序者心里真实的排序看,“稗官小说”终于还是忝列末座,不足挂齿的。这也好,既然文以载道是正统,那么笔记小说就可以趁势大俗特俗,以示与正统的区别。所以,中国自古的文字,就有着各据两个极端的趋势,雅的太雅,俗的真俗。
然而那时毕竟还没有电视和电脑,天天拿自己脑袋做圣人的跑马场,据说是很坑爹的事情。所以,夹带自己的私货,就成了文人不可能规避的自选动作。比如,白天我可以尽情地雅,但到了晚上,天黑没闭眼之前,总不能干等着困意袭来。要不就砍会大山吧,而大多数文人觉得,小鬼和狐仙,总比圣人和帝王来得亲近些,也更能撩拨自己的兴致。至于3D版的肉蒲团,不是今天才有,而是早就刻在骚人们的脑袋里了。中国小说的来路不正,实在要归功于“文之大者”们的太雅。
不过,要让笔记小说之类流传,就超出了俗的界限。即便是俗,也要以雅的名义流传,这就是所谓的“于人心世道亦未尝无所裨”。这有点儿拧巴吧,但是,流传之后的效应,其实又与雅毫不相干了,而是回到了当初的俗。你看,又多了一回拧巴。
美国人的出书,分类要简单得多,一类叫虚构类,一类叫非虚构类。这样分类科学与否单说,但从阅读者的心理看,的确是好的指导。大约人阅读时,虚构与非虚构于心理上的作用,差别是明显的,前者让人陷入虚幻的轻飘,而后者让人紧张和较真。
笔记算虚构还是非虚构,我说不清。纪大人信不信狐仙,我也说不清。因为纪大人动不动就把“余”放进去,还有名有姓有地址有地址,五W一H几乎全了,弄得你想说虚构也不容易,所以我只能认为,纪大人是相信这个世界有狐仙的,而且是乐于相信。一种非虚构的文字,包裹的却是我们常识里根本不存在的东东,这个反差,等于让纪大人所要挥发的教育意义,一落而沦为信谣传谣。
这应该是个道理:再伟大的意义,如果是从莫须有说起,从谎言说起,就没有了任何意义。现实里,结果和过程总被人提及,而且都坦坦地说,只要结果好了,过程糟糕点没什么。
我不这么想,我认为,只要过程糟糕的,结果肯定也是糟糕的。如果你真看到了所谓的过程不好而结果好,那只能说明,你所看到的,还不是最终的结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