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这个人与中国的关系,是他在二战时,在南京,“收容保护了1万多名中国难民和中国军队伤兵”,并“记录了关于日军南京罪行的许多案例,递交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1938年离开中国后,他还来到瑞士日内瓦等地放映证实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这个人,叫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
要不是因为南京今天有纪念活动,我还不知道这个人的确切名字。现在,我把他的名字在博客里记下来,是为了以后随时可以翻检到一种感受。我感到惭愧的是,我那么容易就记住了奥斯卡·辛德勒,我甚至还记住了讲述辛德勒故事的斯皮尔博格,但我却没有记住与中国关系如此密切的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赖我。因为在我从小学到大学所受到的历史教育里,并没有这段故事。而等斯皮尔博格讲述了《辛德勒名单》之后好多年,中国依然没有谁能像他那样,把辛德贝格的故事讲给我听。直到《南京,南京》出现时,我发现,中国导演的价值观已经跨越式地发展到发现了日本军人的人性美,却依然没有告诉我辛德贝格的故事。
我是说,中国人错过这段感恩的历史,已经太久了。
或许还不止于上述的原因,中国人尽管知道美国人有个专门的节日,甚至还知道那天他们跟火鸡过不去,但是,我们自己并没有感恩的意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彼此要求对方感恩,并把这样的习惯,带到人群与人群、地域与地域、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我们中的很多人喜欢以色列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曾经保持着对中国人的感恩情结。而这种喜欢,不如看作是表扬。但即便如此亲切的示范,也不能唤起我们自己的感恩之情。
这是为什么?
现在,辛德贝格为我们提供了感恩的机会。我们是抓住它?还是任它流逝?
或许,战争能够为我们留下的唯一好处,就是让我们有机会体味那句犹太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
也因为此,我觉得,感恩于辛得贝格,比仇恨于日本人,要有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