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轱辘跑不过铁脚板
(2010-12-10 00:24: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说说车的历史——现在全国都在说车。
英国人约翰·巴罗是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随从,后来写了本书,翻成中文后,书名叫《我看乾隆盛世》。可能是因为那次访问闹得不开心,巴罗同志好象对中国并不感冒,好多东西都看不惯。比如中国的房子,在他看来,就很掉价,一个两层以上的都没有。尤其是形状,怎么看怎么都像个帐篷。说到车的时候,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全中国的车子,怎么都不安减震弹簧,这不得颠出个好歹来。
巴罗同志有所不知,大清朝的车子,多数不是拉人,而是拉货的,所以舒适问题就要放在其次。想要不颠,像官老爷大小姐什么的,人家坐的是轿子,忽忽悠悠的,就舒服极了,靠的是低碳的人腿减震系统。中国为什么当年没出塞先生,这个例子就是最典型答案:放着人不用,要什么鸟弹簧。
不过,坐轿不坐车,这也是后来的事。以前,比如汉朝吧,君臣们还没那么娇气,都坐车。说是“坐”车,其实不准确,应该叫“站”车。因为那时候,车上没座子,别管多大的官儿,就算皇上自各儿,也是站票——前边有根横枨,拿手扶着。所以,那时候,官员里的残疾朋友比较多,因为站着就容易“堕车”——经常有站着站着就掉车底下去的。
后来——大概也是在汉朝,慢慢的也有了坐车了。刚开始是女人坐,后来男人也坐了。当时还没有完全替代站车,所以那时候,站车叫“高车”,坐车叫“安车”。都是好词儿,但的确都没有装减震器。就这样,尚秉和老先生还看不过去呢:“是安车创自汉,汉以前无有也。人情好逸而恶劳,自是以后,历魏晋,至齐梁,立车遂绝迹,无不安车矣。”
捎带说句。汉朝那会儿,坐车也搞人群歧视,与种族歧视一脉相承,违背社会公平和基本人权来着。比如,他们就规定,“贾人不得乘骑马”。意思是,凡做买卖的,一不许坐车,二不许骑马。这和今天的情势正相反,所以我估计,汉朝商界精英们的脚力都不错,生猛不让今天的驴友。
战争年代,有过那么一句话,就是“用铁脚板跑赢了汽车轱辘”,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大炮。这话之所以响亮,是因为前面藏着个强大的事实,那就是,汽车比人跑得快,飞机大炮比小米步枪要王道。所以,到了现在,我们还是要造汽车,而不能盲目依赖脚板;士兵们也相信,比较小米和步枪,还是飞机大炮管事。
不过,在类似北京这样的地方,车轱辘跑不过铁脚板的事,又复发了。眼下全国官民正在猛出主意想摆平的,也是这个事。但是,主意越多,我越觉得车轱辘跑不过铁脚板。证据是,北京市都急出了如下规定:为鼓励大家坐地铁,凡在地铁里受伤的,都按工伤算。所以,当务之急的,不是幻想自己的主意多有才,而是应该学习汉朝的买卖人,抓紧练习脚力。
有些事情,我们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比如堵车,既然都叫顽症了,那就意味着,从理论上讲,是不可救的。除非你要造反,把城市化给灭了——这当然不能够,除非你连经济发展也不要了,而城市化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这也提醒我们,我们看待有些事情的平和心态,来自我们明白它是不可逆的。坚定不坚定的,我们也只能一条道走下去。
《盗梦空间》我才看的,我觉得,那个分了N层、说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的状态,我们早晚会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