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废话
(2010-11-18 13:07: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
清华学堂火起,多大点儿事?
人们假装扼腕飙泪,遥指废墟处:当初可有四个老男人在这桃李满天下。仿佛一切历历在目。
四个老男人里,就有王国维。以前说过他的自杀和他杀悬案,反正是50岁那年某日,王国维大叔大约就是从这间学堂走出,打车够奔颐和园,然后就沉了湖。
人一死,神马都是浮云,就可以盖棺定论。除了著作等身,历史价值也要隆重标榜。大叔的全集,就是国学大师的戳子。后辈读到只言片语,都须带着惶惶劲儿。
比如《人间词话》。即便按现如今CPI的价码,也不过才卖11块的小薄本,据说就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巨著。惭愧的是,第一次看时,居然没看完。现在再看,虽然终于看完,也只能证明,岁数大了,定力受过磨练。
原来也上过文论课,貌似至少一个学年。但讲了什么,学了什么,除了文论俩字,早已忘一干净。这个可以不惭愧,因为好象听说过,中国没有文学批评。非要说有,也是垃圾批评。现在拿王大师的文学批评巨著对照,这话是千真万确。
大叔生前,《人间词话》的地位有多高,不知道。但大叔死后,这小册子的地位,的确是爆了棚。据说一直到今天,甄别注释之作仍不断,篇幅远远超过了原著本身。为何闹到这般地步,围观的结果,发现,大叔的所谓代表作,原来一直是在逗你玩。
凡论,别管论的什么,都须先有概念,先下定义,然后援例求证,以成格局。大叔的词话,据说开了“境界”论先河。可是,什么是“境界”?大师可不说,而是让你猜。所以,你猜我猜大家猜,有从佛语里感悟的,有从《说文》里训诂的,有从叔本华那找灵感的……光猜还不行,还要互相争吵,你猜的不对我猜的对,仿佛都是王国维肚子里的蛔虫。
从“境界”往下,“有我”、“无我”;“造境”、“写境”……等等一堆概念,大叔接着逗你玩,三言两语一笔带过,指东打西避重就轻,就是不给你下个定义。你有辙吗?
现在,就可以追究一下责任问题了。到底是王国维有问题,还是给王国维造神的人有问题?
其实,看到《人间词话》里最长的两段文字——《人间词甲稿序》和《人间词乙稿序》两篇时,大约也就明白了,这本所谓词话,不过是王国维在喜欢自己整点儿酸词、平时阅读借鉴他人的时候,随手记录的一点犯酸心得。这个心得,像眉批,像日记,给自己看的目的多于给别人看。所以,短小,芜杂,没头没脑,不讲逻辑,丝毫不具备一本文论所要求的结构笔法。从历史看,1908年,这本小玩意,要不是当初国粹死硬派的用强,恐怕连出现在《国粹学报》上的可能都没有。而即便如此,一直到他死前,1926年,才出过一个单行本,跟无人问津差不多。可从他死后,1927年起,事情就搞大了,赵万里、罗振玉、徐调孚、陈乃乾……光解放后,就有中华书局、人民文学、齐鲁书社、上海古籍……总之把这个小薄本搞得……都快等身了。
大就大吧,中国的东西,从来都是以大为美,这且不论。至于我,倒是读到《人间词甲稿序》和《乙稿序》时,才觉得有点意思了。原来王国维大叔也很稿嘛——PS:这两篇东东,原来是他老人家用了个“樊志厚”的假名,给自己写的序。且看“樊志厚”是怎么写王国维的:
“及读君自所为词,则诚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沉,直而能曲。不屑屑于言词之末,而名句间出,殆往往度越前人。至其言近而旨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君始为词时,亦不自意其至此,而卒至此者,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求之古代作者,罕有伦比。呜呼!不胜古人不足以与古人比,君其知之矣。世有疑余言者乎,则何不取古人之词与君词比类而观之也?”
呵呵,极品王大叔。人自己都没当真,偏偏有人却当真当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