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让上海公祭打了折扣
(2010-11-22 23:19: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
周末,上海公祭。
尽管人们都意识到了这次公祭是自发的,但还是不忘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比如,“南都社论”就认为,公祭证明,“这一刻,我们都是上海人”,甚至,“已经足够颠覆成千上万中国人对上海和上海人的过往偏见”;“新京报”则深沉许多,认为“献花是因为同体的悲悯,也是公众理性追索的开始”;至于《扬子晚报》,则“欣慰”地发现了“自发祭奠中展示的公民精神”;《华西都市报》也分明看出了,“聚集的哀恸能集中表达出公民强烈的公共安全诉求”;而《南方网》则相信,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珍贵财富”……
如果放开搜,放开想,肯定还有更多的意义。但我觉得,把这么多意义加在公祭头上,事情就越来越向着坏事变好事的方向上发展了,灾难或许要再一次兴邦了。
美国人公祭9·11那会儿,我不知道是不是那一刻,美国人也都成了纽约人;也不知道那一刻究竟是不是美国公众理性追索的开始;或者也欣慰地发现了一个公民精神的载体;是不是也强烈地表达了美国公民对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诉求;要不就是纽约突然间多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如果美国人的联想没那么丰富,那么关于公祭这事,仿佛美国人一做,就特自然,而中国人一做,就有了特别的意义。那么中国人和美国人相比,到底是谁所做的,更接近公祭的本质呢?
美国公祭的本质我不懂,但我了解中国公祭的实质,就是头七的一次举丧。这本是很感情化的事。中国的评论家们,却用他们习惯的感情泛滥方式,让公祭变了味,多了意义,没了感情。
用生者的附会搅扰死者的安宁,这不是对死者的尊重。而假借公众的情感贩卖道义的私货,则是评论家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