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撒谎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2010-06-28 17:20:10)
标签:
杂谈 |
汉语的好,不在于它枝枝杈杈的字,而在于表意的丰富。像考老外的试题——“说曹操曹操到”,这个曹操是谁,就可以让老外气闷半天。至于“吃了吗您”等于问候“你好”,这个转换,非等了解透了吃在中国的历史,否则打死也不能明白。
今年的科举,江苏有个娃娃写了篇骈俪文,据说为整明白啥意思,特地劳烦省里的古文专家,光注释就批了四页纸。等老师们弄明白作文意思之后,感叹遇到了旷世奇才。
那就旷世奇才吧,我选他当诸葛孔明——快男也行,上书房行走,陪太子读书。骈俪文这东西,就应了汉语表意的丰富性。有话不好好说,非换成最冷僻的字,越没人懂越牛比是也,基本等于逗你玩。它始于兴趣,文字游戏,也终于兴趣,猜腻了,自然就OVER。中国文人,闲得蛋疼的时候居多,把自己特权里的文字,再弄得神秘一点,连同僚看了都要下汗,这样的蛋,才能疼成极品。江苏举子的策论,其作用,就是又让好多人的蛋,因此痛并快乐了。
民航局的大官出事,新闻标题也很有汉语的风骨。我刚看到“撞车”时,以为是他开车过铁道,突然熄火,然后就“撞车”了。后来才明白是他翻墙自己找火车撞,按历史沿袭的说法,那就该写成“卧轨”,属于海子那样的自杀,证据是他身上确有遗书。但中国的新闻是讲究表意丰富的,也习惯带着点骈俪体的让你猜,这样一拧巴,自然就不能直说“卧轨”,但换成“撞车”,又出了歧义。再想想,如果借用流行的被动式,换成“被撞”呢,也不妥,因为这又有了他杀的意思……真烦人,你就不能换个死法吗?
可见,中国话虽然一向神奇,但对付撒谎,还是不够用。看来,要像复兴中华,学会不撒谎是个前提。虽然撒谎可以暂时满足一把破闷儿的骈俪心理,但不撒谎,显然也不会死的。你看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