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路
(2010-06-28 00:30:22)
标签:
杂谈 |
殉清、逼债、惊惧、谏阻、殉文化……王国维刚死80年,死因却有了一火车。
要我看,诸多死因里,就属陈寅恪的殉文化说最不靠谱,基本等于YY。比较而言,郭沫若的逼债说就有点影子。按说这事应该交由海淀刑侦队去办,理由不光是王跳了昆明湖,而是调查死因也需要科学精神。逼债说,就符合刑侦学的逻辑,是科学精神的表现。
至于说他不死不行吗?我也认为这个可以行。欠债的既然都可以当爷,那不死,已经算是欠债者的底线了。可他还是死了,从清华园坐洋车到颐和园,还在晌午光景吧,头朝下就扎水里了。细节说,他打车到颐和园的时候,还跟车夫说,在门口等他。我不知道这个细节是瞎编的,还是被大家成心蒙混过去了。要不然,不用刑警队,是人就能猜到,他不是自杀。甚至就连那纸遗书,也有矫造之嫌了。那么,是他杀?还是意外失足?无论如何,N多的死因不是白猜了?所幸,历史从来都是由后人安排好的,那他还是坚持自杀吧——虽然连最靠谱的逼债说,也没有提供出他当日跟罗振玉有过任何过从的证据——其实连有没有逼债也要两说着,因为参照罗与王的关系,哥俩穿一条裤子都嫌肥呢,怎么能干出这等伤感情的事来。
总之,他就彻底自杀了。好吧,我干脆再为自杀论者提供一个线索——王国维跟日本颇有渊源呢,而日本人,起码在当年,是很推崇自杀的。
那一年,王国维50岁。
刨去吃奶上学睡觉做爱服丧治脚气,50年里都能干点啥?王国维是文人,逊清一代,立德立功不行,那就剩下立言了。这一立不要紧,他可真能写,书名罗列出来,怕列到分页也列不完。所以人要出全集,不光因为是写的多,而且涉猎的也多。好象除了理科,文科这块儿,他都占全了——不对,他连算术的书都弄过。
参照王国维年谱,可以摸清中国文人的思想履历。22岁,开始接受西方哲学,尤其中叔本华和康德的“毒”最深。30岁时,专门写了两篇“自序”,宣布从哲学转向文学和戏剧。34岁,专攻经史小学。到48岁,已经玩得越来越偏了,专治西北地理和元史研究。一直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好象这个人,啥时干啥事,一切都算度过一样。
活得太清楚,与活得太糊涂,之间的区别,其实很难说。就好比王国维的清楚,由哲学而文学再而历史,这条线,既可以说是他自己选择的路,也可以说是相当部分中国文人群体盲从的路。当然其中也有细微的差别——前两个座次上,有的人先文学后哲学,有的人先哲学后文学,表示了青春的冲动,有的偏向维特,有的偏向格瓦拉,但终归,都把自己目为历史的纤尘,在精神上奔着“只欠一死”去鸟。
一点也不可惜但可恨的是,原来积攒的一点激情也好,一点浪漫也罢,该还谁还谁,一点没剩,白瞎了全。
如果王国维不死,如果他再活个五十岁,那个轨迹会是啥样?我估计还完债之后,也就彻底湮没了。除非他能从头再来,在历史的尾巴上,重新续上哲学和文学的香火,否则也只会醉于乱弹,或者听听三国了。可再看看他的外国同行,第二春来得如火如荼呢。我甚至怀疑,所谓文学和哲学,其实是给老同志准备的催情剂——唯“只欠一死”者除外。
王国维自杀案现在休庭。
民航局的领导听说也自杀了,而且也留了遗书。毕竟是死在“当下”,网上虽纷纷猜测,但只有一个声音——死了他一个,救了一群人。
唉,这轨卧的,很卧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