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突然意识到,逛商场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一定要转转Nike,尽管已经很多年没买过这个牌子的任何东西了。我说不清具体想看什么,只是内心好像被一种冲动推着。我不年轻了,而Nike的东西都太年轻了。
那是多么美好而遥远的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吧,我还在上大学,突然有一天,时髦的师兄们开始穿一种高帮、带一对小勾的白皮旅游鞋。此前,学校里最流行的打扮无非黑懒汉鞋、军大衣。他们说,这叫“高耐”,两百多一双。而我当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才80块。需要什么场合,或者约会,央求师兄借一下,那是好大的面子。我第一次拿奖学金,正在狂追一个女孩,就买了双低耐给她做生日礼物。低耐便宜些,高耐我根本买不起。记得毕业时,我们早已分手,偶然发现鞋她还留着,甚至保养得很不错,当时心里也算安慰了。
赛特是北京的高档商场,工作后头一次觉得兜里有点钱可以奢侈一把,就是去那里买了一双Nike,低帮白色皮面,一对小小的绿勾。日后我再次进赛特买东西,那又是十年以后的事情了。由此可见,绝对属于咬着牙的超前消费。那双鞋,去年搬家才扔掉,早已穿得破烂不堪。
后来小孩子们大概都是通过乔丹知道Nike的,而我比他们早一个世代。我不喜欢乔丹鞋或者后来的NBA代言者产品,它们都太张扬太露骨。我的审美口味被定格在前乔丹时代,就那么小小的一对勾,含蓄得甚至有点贵气,而且它也不是要张扬你的运动气质,至少在当时的中国不是――它是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Nike当然是在乔丹脚下大获成功,但它也从此彻底沦为大众品牌,跟略带些贵族气的Adidas在定位上拉开了距离。甚至可以说,我的Nike时代因此也差不多结束了。后来我也买过几件Nike的T恤衫,那只是惯性购买行为。
它影响了我的审美口味。至今我没有买过一双尼龙面运动鞋,尽管它们已经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我固执地认为,相比皮面,尼龙是低档货,虽然实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还有那对小勾,让我觉得现在所有的商标都太大太夸张。顺便说一句,现在好像不论什么商标都是越做越大。拿车子来说,早先的本田、宝马那小小车标多神气啊,现在都大到直眉瞪眼的地步,完全不讲究含蓄和低调了。
还是继续说那些离我远去的品牌吧。像堡狮龙、佐丹奴、苹果牛仔裤,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没有兴趣逛了,而很多年前它们在我眼里就是顶级品牌。这可能跟收入变化有关,但主要还是过了那个岁数了。我终于意识到,有些店面或者柜台我不适合再溜达进去了,哪怕它是Calvin Klein、G-Star。再比如Lee,品质相当不错吧,但杂志上讲那是学生名牌,那么我身上的穿破后也不会再买了。
品牌是分年龄的这话一点不假。三四十岁的人了,若还一身佐丹奴苹果牛仔裤,那是香港摆大排挡的大叔吧!那么我这个年纪该穿什么呢?应该是登喜路之类的吗?只是看着眼晕。年轻时候可以不管不顾冲进赛特买一双Nike,若今天同样不管不顾冲进登喜路专卖店,怎么都觉得不那么着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