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色戒,对一个问题一直有些争论,就是关于结尾,易先生坐在床上暗自垂泪。
一方面观点,觉得这是降低了张爱玲的小说,原著没有这个细节,王佳芝杀了就杀了,“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他站在易太太背后看打麻将,把每个细节都想到了,然后带着自怜与自恋想着:“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的核,一个阴冷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核。
而在李安的电影里,这件事,至少看上去有了一个温情脉脉的收尾:易先生坐在他曾与王佳芝欢好的床上,独自垂泪。
关于加进去的这个细节,我的许多朋友觉得,张爱玲小说写的决绝冷厉,真正探到了人性令人绝望的深渊里,是大师手笔。而李安的结尾,给它披了件温情外衣,反而拉低了它的水准。
另一方面,也有人觉得,原著写的太过冷硬苛刻,倒是李安加这一笔,力挽狂澜,增色不少。
总得来说,认为减分的人,都是我认为在文学及艺术上非常之有鉴赏力的朋友,而且,我自己也赞成这个观点。但我很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是灭绝人性,越是黑暗就越是文学价值高呢?这个位阶是谁规定出来的?沿着这条路,不就是我们国产电影的一条不约而同采取的价值观:无论是《夜宴》,还是《黄金甲》,大家争以表现出最黑暗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场面为荣,仿佛非如此不能配得上大师之称呼。
我觉得这样不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