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做客健康大讲堂,做“科学预防脑卒中的报告,题目是“中国脑卒中防控的策略与实践”。

王陇德 (资料照片)
特别支持的单位:阿斯利康(中国),协办单位有: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北京晚报》、《健康时报》、新浪网、好医生网、《健康管理杂志》等。
这次会议上,王院士针对我国目前脑卒中的状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和说明:
一、我国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我国脑卒中在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对脑卒中的发病状况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四、今后的任务
针对第一个问题:王院士告诉我们,从2008年的抽样调查中看,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病死因,发病死亡率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也高于泰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脑卒中在35—64岁的人群中30%在第一次发病时就失去了生命,死亡率是心梗的4—6倍,而且致残率非常高,复发率也非常高,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影响非常大,在我国是以8.7%的速度增加的,从2003到2009年,在此方面的医疗花费支出从11亿增长到81亿元,6年间增长了7倍多。一个失学儿童,很可能就是因为家中有一个脑卒中病人偏瘫在床而不能上学。这种情况如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会出现“井喷”情况。形势非常严重。
针对第二个问题,王院士讲,与传染病不同,对于脑卒中这种慢病,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防控策略,而且也缺少相应的技术人才(如行血管内膜剥脱术,熟练的医生少得多,因技术水平要求相当高,难度很大),国民防治知识缺乏。所以要调整好生活方式,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不仅在相关知识方面、治疗技术方面,还包括脑卒中的预防方面。
第三个问题,王院士告诉大家,目前我国对脑卒中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是在“健康促进阶段”,是群体+个体的防护阶段,在战略上关注群体问题,在战术上重视个体特点,而且是“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要下放到基层,让医生和老百姓都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防病控病的意识。
要注意脑卒中的筛查,医生和患者都可以判断,看是否有以下情况: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体重超重;房颤;吸烟;少运动;家族史。
关于今后的任务,王院士告诉大家有三个重要任务:(1)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保健意识,把科学的健康知识理念告诉给老百姓。在这方面,卫生部建立了一个“中国健康促进工程”,把包括“教育学会”、“电影电视学会”和“新闻出版协会”等十五家学会组织起来共同担当向民众宣传健康饮食、有氧锻炼,健康身体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加强防病控病的措施。(2)专业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建立脑卒中的防治队伍。(3)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要广泛开展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加强地方医院的建设,构建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治网络体系,建立数据库,对国家提供数据依据,对患者掌握病情;另外,还要探索慢病的防控体系。
针对生活收入低又多病的老年人,王院士建议:(1)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方面;(2)要搞好个人和家庭卫生;(3)建议政府能调整不同人群的不同医保水平。
另外,王院士针对40岁以上人群,提出了每天膳食结构不超过十个网球的建议:
那就是:①不超过一个网球的肉量(我倒建议大家改成豆制品可能更好,外加少量的深海鱼肉);②两个网球的水果;③三个网球的主食;④不少于四个网球的蔬菜。另外:每天一个鸡蛋,包括蛋黄,一小把坚果,晚上可以喝点酸奶。
今年4月19日,卫生部陈竺部长在卫生部一次重要会议上,谈到我国脑卒中的防控问题时,这样讲:“我们抓好脑卒中的筛查和防治工作,就等于牵住了慢病的牛鼻子,在慢病的防疫中,我们就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制高点……”
我希望每一位观看此文的博友,都能有脑卒中的防病控病意识,为自己、也为家人的幸福,都能做到禁烟、限酒、多运动、少吃肉食,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给自己留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使生命之树常青。
(文/菡月)
相关阅读:
科学家揭秘:人们天生该吃什么?
专家说服了我: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之食品安全
评《中国中风发病率增加与经济繁荣有关》
研究显示老人白天爱打盹易患中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