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准备的头脑与能力爆发的力度成正比

(2007-10-08 10:15:31)
标签:

育儿

早教

冬笋

正比

宝宝

分类: 父母智慧

有准备的头脑与能力爆发的力度成正比

 

一些原始部落的土著,他们能在喧嚣的夏夜听到蛇在草丛中发出的细微的声音,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在他具备这种能力之前,他曾经失败了多少次,有谁清楚呢?他有多少个夏夜趴在草丛里仔细地聆听,有谁清楚呢?从他分辨不出来到能分辨出来,这期间有一个怎样的飞跃过程,又有谁清楚呢?

 

我们老家有不少人一到冬天就去挖冬笋——那是还没有顶出地面的竹笋。冬笋的味道美极了,切了薄片,下到肉汤里一烫,鲜美无比。但是这些挖冬笋的人的运气可就有天壤之别了——很多人背着工具出去挖上一整天,往往一无所获,但是有的人只要一出去,锄头往某个看起来一点都不特别的地方一杵,一破土,在那冰冷的泥土下面就必定会有一个竹笋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候他去发掘。一天下来,他注定满载而归。这一切似乎就是天意。如果去请教这些人诀窍,他们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或者即便他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听的人也是莫名其妙,恨不得自己换一个脑袋才能理解那么浅显但就是听不明白的学问。这些人之所以听不明白,不是脑子笨,而是他们缺乏经验的积累,没有这些经验作为基础,那些看似浅显的理论似乎也难以理解。

 

宝宝任何一种能力的发展也都同样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从积累开始,进入量变,再过渡到质变。积累的过程总是漫长的,无声无息的,潜移默化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看不到这个过程,而只能看到那个突然爆发的现象。这个突然爆发的现象如果不是你亲眼所见,你甚至根本就没法相信。

 

如果抛开这个积累的过程,而一定要等待他已经进入某个爆发期再给予他提升某种能力的相关刺激,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非要在一个土著已经具备在喧嚣的夏夜听到蛇的细微的声音,据此找到蛇的踪迹,或者一个人已经随便下锄头就能挖到冬笋之后再给他们这种训练一样,这种做法要么是不现实的,要么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作的是在他的这种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就试探性地根据宝宝的情况给予他一些必要的刺激,并根据他的反应调整我们给予他的刺激,为他这种能力的发展作足够的铺垫,给他一个有准备的头脑,他才会在这种准备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爆发出来。并且,这种准备工作越充分越完善,它爆发的力度就会越大,越令人惊叹。就好比有一颗种子,如果我们给他足够的水分、温度、光照和合适的土壤,它就会发芽生长,并且以极大的力度破土而出。假定还有另一颗种子,我们没有那么用心地去体察它的需求,所以,我们给它的水分有点欠缺,给它的温度也不是特别适宜,给它的土壤也差那么一点,给它的光照也不是十分充足,尽管这颗种子也会萌发,但是它成长的力度就会小很多,它的长势比前一颗种子自然也会差很多。

 

拿语言能力来说,在宝宝进入语言爆发期之前,他天天在听我们说话,这些声音一直都在给他刺激。如果父母有心,能根据当时的生活场景,给予他更多更合适的刺激,他的积累就会更为雄厚,他自然就可以在语言方面有更大的爆发的力度。宝宝语言的爆发期大都是在2岁左右,尤其3岁左右,只要宝宝在这个范围之内,那就说明了一点,他的发展是正常的,他没有语言障碍,也没有智力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结论是很多年前的研究成果,并不见得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发展,以及宝宝接触到的传递知识的媒介的更新与日趋高科技化,孩子们可以透过更多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获得更为丰富与有益的刺激。环境在改变,人类自身也在进化,人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似乎有可能通过某种方式遗传,这些遗传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某些适宜的条件可能会被激发,进而爆发出来。动物界一些有趣的现象也许可以成为这个论点的一个重要证据。我们都知道,很多动物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出一些新的能力,这些新的能力会在它们的后代中延续下去,而这种延续最可靠的解释应该就是遗传。这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换句话来说,人类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已经得到提高,加上促进婴幼儿发展的手段同样得到提高,这就为他们发展进度的提升提供了可能。我们先不说那么遥远的事情,单说我们自己,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懂多少东西,又有多少计谋呢?即便我们上了学,跟现在三四岁的孩子相比,我们可能也是显得很无知、很缺乏谋略的。可能会有人说了,我们没有经过早教,不是一样发展得很好吗?可是,有谁否认下面的事实呢?在我们那个年代,因为没有专人照顾,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跟随在大人的身后,他们干什么,我们就跟着干什么,他们洗衣服,我们会把手伸进洗衣盆里搅和,他们做饭,我们跟在后面添乱,我们的这些可能把自己弄脏,可能给父母添乱的行为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限制,而这一切不也就是很好的早教吗?不过我们那时候的世界比现在孩子们眼中的世界要狭窄多了,所以在这个互联网时代, 9岁的孩子能建立自己的网站,13岁的孩子能攻入美国国防部的网站,19岁的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与在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起来的这一代人相比,我们是不是有些自愧不如呢?他们是不是全都打破了我们惯常认可的那种发展模式呢?

 

如果认为非要遵循原来的发展速度才是科学的,那我们是否应该到目前为止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才更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也才更具有说服力呢?原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就一定要成为束缚我们今天发展的理由吗?这就好比我们在做一个实验,实验的条件变了,实验的现象会跟着改变,实验的过程也必定要跟着改变,当然,毫无疑问的,试验的结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一个实验条件已经被改变的实验结果怎么可能跟以往的试验结果没有差异呢?

 

记得我在《妈咪宝贝》杂志工作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心智测评的内容,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发育都超前,而这个标准是儿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反映了这项研究进行的当年孩子们发展的普遍规律。于是,为了更好地向读者展示这个测试方法的用法,我们不得不在那些来信中挑一些发育不那么超前的孩子来说明问题。而那些不那么超前的孩子之所以不超前,不是因为他们智力有问题,而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接受过这种训练。为什么这个规律被打破呢?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还从来没有像近几年这样重视过早教,并且从孩子一出生就给予了他比以前多得多的刺激,而这些刺激提前触发了宝宝各项能力的发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就好比一个手法娴熟的按摩大师和一个初学按摩的人给我们做按摩,我们身体的感受肯定会差别很大一样,我们给予宝宝刺激的手段与方式不一样,我们带给宝宝的刺激强度以及结果也肯定是不同的。记得论坛有位叫叮当妈的朋友,她的孩子脑积水,但是经过她的努力,小叮当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超前于同龄的很多孩子,这应该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同时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在做心智测试时各项指标发育都超前,那也千万不要因此沾沾自喜,以为宝宝就是天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进步,衡量一个孩子心智发展的标准也是应该做相应的调整的。记得有次跟国内知名的儿童智能测评专家聊天,就有专家提出应该修订原有的智能测评方案,把标准提高,因为现在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已经跟那个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了。

 

相信早教也罢,不相信早教也罢,孩子是自己的,想要怎么教育归根结蒂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尤其在这个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的时代,我们没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来修正我们的教育策略,所以一个孩子教育成功了,我们就是100%成功,失败了,那也必定就是100%失败。即便那些不主张早教,主张让孩子玩的家长,其实他们也是在无意识中给予孩子早教的,比如他们带孩子出去逛商场,就给了他接触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的机会,他们带他外出玩耍,他看到周围人的一些行为,听到他们的一些对话,这些都是早教的元素。惟一的不同是,这些不主张早教的父母可能没有在恰当的时机根据宝宝的需求给予宝贝更多更合适的早教内容而已。早教不是蛊惑人心,早教其实就是一个养育孩子的有趣实验,并且是一个可能影响孩子终身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条件怎么创设,实验过程如何调整,又如何根据突发的实验现象加入恰当的干预措施,这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做了,自然就可以获得不同的实验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