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信神童是有的,而且家长培养方式得当的话,神童还可以更多。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很多当年的神童最终都归于平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所以,一提到神童,很多人都会满脸的不屑。尤其当看到这个神童最终无所作为的时候,大家更是有了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看看,神童也不过如此吧!”
神童因何归于平淡呢?很多人都把它归因于过度开发,拔苗揠长。对于这个说法,我不想否认,确实有这样的情形。但是,除了认可过度开发,拔苗揠长这种说法之外,我这里还要来点不同的声音。我认为,导致天才归于平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环境。
一谈到神童变庸人,大家都会想到仲永。仲永变得很平常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假设仲永重新活一次,他依旧是神童,他的父母也没有天天拿他外出炫耀,而是韬光养晦,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提高自己,那么情形又会怎样呢?
我们来看看,神童一出世,他遭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个环境又会带给他什么?
其一,家里出了个天才,父母都情不自禁地窃喜,像仲永父母一样,他们的重点转移到了到处炫耀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是继续教育与培养孩子,于是,孩子也会在一片赞扬声中沾沾自喜,丧失进取心。当神童的父母和神童本人一同在这种夜郎自大的心理支配下虚度时日的时候,他童年、少年时期最适合人类学习的一段光阴就被严重地浪费了,而这是将来永远无法弥补的,于是,他发展的基础被削弱了,他就不得不变得平淡了。
其二,神童一出世,媒体就现形,于是,大肆的宣传报道使各种各样的光环罩在这个心理还不成熟的孩子身上,一方面让他晕晕乎乎,分不清东南西北,另一方面也严重地骚扰了他的日常生活,致使他不得不在父母和其他人的逼迫下不断去作秀,来证实他这个神童确实很神。而这样的生活状态可能会让他十分厌倦,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他不得不在不堪负重的情况下“下凡”做个普普通通的小孩。
其三,既然是神童,他自然会得到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宠爱。于是,在同学中,他是个佼佼者,别人得不到的宠爱都集于他一身。即便不是同学,其他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的家长也会经常拿他来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将他树立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老师与家长的做法将他与同学、小伙伴孤立隔离开来,他自然就成了大家嫉妒、排斥的对象。试想想,一个生活在没有友爱的环境里的孩子,他又能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毕竟,没有人是完人,神童也一样,他也没法苛求完美。如果同学动不动给他来一句:“你是神童,这个都不会?太掉价了吧?”一个生活在如此压力下的孩子,他的心理能不被扭曲吗?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单位工作,假定有一个特别优秀的人,他总是受到老板的垂青,一个人吸收了所有的阳光雨露,而其他人则不得不缩在他的阴影下苦度时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那么,大家为了争取点阳光雨露齐心协力来排斥他,打击他,让他呜呼哀哉,最终一蹶不振,以便大家都有一条活路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是啊,你凭什么一个人拥有所有的阳光呢?既然你把别人的阳光都抢走了,你有这样的遭遇不也是很正常的吗。毕竟,高处不胜寒啊!
其四,既然是神童,家长和老师还有社会自然就会对他寄予厚望。于是,只要他稍微有点缺失或者懈怠,他周围的整个环境就会对他施以重压:“你应该做得比这个好多了!”“你不能放松,要好好努力!”试想想,一个天天被鞭子抽着的人,他除了感觉到肌肤的痛楚,只想尽快摆脱这种困境之外,还有什么心思做别的呢?只要他还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想着要挣扎着给自己松松绑,让自己归于平淡,过上一种正常的生活。
天才是有的,也是可以培养的。说到天才可以被培养,这又是要挨板砖的论调。不过小卡尔威特不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吗?诚然,他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成为爱因斯坦、爱迪生,但是一个被认定为弱智的孩子最终发展成如此优秀的人物,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苛责的呢?有人可能要说,小卡尔威特只是个特殊的个案,没有说服力。没错,他确实是个特殊的个案,他的特殊首先是因为他是个弱智,其次是因为他有个杰出的父亲。如果他一生下来不是个弱智,他也许有可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者爱迪生;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父亲,小卡尔威特也许会很平庸,甚至还是个不可逆转的弱智。没有一个如此优秀的父亲,即便把他交给一个教育专家来养育,他也不会有如此的成就。毕竟,这个世界上,有谁比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更用心的呢?除了父母,又有谁能和孩子之间具备那种心有灵犀不点也通的默契呢?
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才,既然弱智可以培养成天才,为什么一个正常的孩子不可以被培养成天才呢?天才可以被培养,但是不可以被制造。“培”是“培育”,既然是“培育”,就要根据被培育的对象的特点调整你的模式:如果是兰花,你就要按照兰花的模式来培育;是月季,就要按照月季的模式来培育;如果他是一株新出世的异草,你就该以从未有过的方式来培育。否则,你的培育就会导致兰花不是兰花,月季不是月季。所谓天才不可以被制造,就是说没有一个特定的教育模式可以批量生产天才。
尽管我认为天才可以被培养,但我仍然不主张培养天才。因为在一个不适合天才生存的环境里培养天才,实际上就是摧残孩子。保护天才的惟一办法是把他藏在家里,足不出户。可是藏在家里,这个天才就没法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就会失去施展拳脚的舞台,同时也会因为闭门造车而灵感尽失,最终也不可避免地归于平淡。天才常常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他没法过正常人的生活,所以他会很痛苦。我们养育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么呢?不就是想要他有个快乐健康的人生吗?因此,我们的目标可以定低点。
我认为,最可靠最切实的做法就是转而培养他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他将来能学得更轻松些,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更强些,一方面解放了父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放手让他去闯世界,而不必畏手畏脚,天天为他提醒吊胆,诸如担心他受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之类的。
一个了解世界越多的孩子无疑就是一个越有主见,越不容易随波逐流的孩子。所以,开阔他的眼界,让他经历更多的事情才是更重要的。父母再怎么爱孩子也不可能陪伴他一辈子,再怎么无私地奉献,也给不了他整个世界。与其想方设法为他打理一切,牵挂一切,不如让他变得更独立,更自强,更具有适应能力与控制力。
我之所以提倡早教,并且提倡早期培养他识字阅读的兴趣,并不是为了给他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是为了要在他最适宜学习的前几年尽早培养他的自学能力,让他尽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他将来就可以学得更轻松,因为学得轻松,他就可以更加自信,并且在同龄孩子之间更有号召力。退一步说,至少,他不会因为自己能力不如别人而自卑。一旦他拥有这种能力,我们也可以免去将来需要每天陪他写作业,指导他做作业的心理负担。相反的,却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交流,去了解他的世界,并因此融入他的内心,成为他的好朋友。同时,一旦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我们就可以少给他不必要的苛责,间接地也让他变得更快乐更轻松更自信更独立更有自制力。
我提倡早教,与天才教育无关。与其培养一个神童,然后眼睁睁看着他被环境毁灭,不如就培养一个独立自强的普通孩子,让他将来过虽然普通但是很快乐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