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蒙台梭利早教事物妈妈 |
分类: 宝宝心理 |
关于孩子,我们究竟有多少误解?
记得有一次朋友相见,新结识一位爸爸,因为提到某个产品,随即展开了一场关于早期教育的讨论。这位爸爸满脸不屑地说:“我可不想搞什么早教,我只想尊重孩子,给他自由,让他玩,开开心心地玩。”他搬出蒙台梭利关于尊重与自由的一些观点来反驳我,认定孩子早期的发展就是给他全部的自由,不要有任何的干预,让他开开心心地玩才是最科学的方式。我试图跟他解释早教并非他理解的那样就是教孩子知识,实际上就是吃喝拉撒睡和玩,但是这位爸爸甚至连听我解释的耐心都没有,我只好作罢,不再为了这个事情白费口舌。
通过论坛和其他活动,接触了很多父母,尤其在网络上接触了很多关心早期教育的父母,他们研究蒙台梭利、杜曼、七田真……他们有很多很专业也很独到的见解,他们对早教的关注真的很令我佩服。不过,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还是有不少朋友进入了早教的误区,对孩子的行为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这些天一直都在抽时间读蒙台梭利,一边读,一边不得不惊诧于这位世界级教育大师的睿智和深刻。我想我就从蒙台梭利开始,一点点透过朋友们向我咨询的一些问题来谈我关于早教的一些感受吧。
1.双手是孩子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
不少朋友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孩子总是闲不住,他可能有多动症吧?”“孩子为什么总是抢人东西、打人、抓人?”“孩子的注意力总是集中不了,每次让他看会儿书,他看不了两分钟就开始玩这个玩那个。”……孩子为什么这样呢?这真的是一种问题行为吗?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在他语言能力发展起来之前,他是处在“手快于心”的阶段的,所以他会像蒙台梭利描述的那样,“借双手探索世界”,因为他的双手是他“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所以,当你试图让他安静一会儿的时候,他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当他看到某个喜欢的玩具的时候,他不会去想这个玩具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而是不假思索,伸手就去把玩具抢过来;当他看到某个喜欢的小朋友或者成人的时候,他会伸手去打他;当他感受到“威胁”(比如别的小朋友试图接近他,但是他感觉这种接近可能会侵犯自己)的时候,他会迅速伸手去抓人、打人;当他拿到某个玩具的时候,他会不断地砸这个玩具,直到把他砸碎,最终让它成为一堆废物……
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通过双手去探索世界,双手是他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责怪孩子多动,而是会更多地尊重他这种探究事物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给于他一些必要的引导,让他在亲子交流的过程中悟得最恰当的最合乎社会规范的交往方式,或者寻觅到更多探究事物奥秘的方式。比如,只要妈妈抱宝宝在手,他就不停地打妈妈,抓妈妈头发,一边打一边抓,还一边笑眯眯地看着妈妈,好像很享受的模样,这时候,如果妈妈“啪”地给他小手一巴掌,或者瞪着眼睛训斥他一顿,他可能就会莫名其妙:“我做错什么了?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这是打人了吗?”更要命的是,我们借由这种教育方式教给了他一个打人的概念,而他本来没有要打人的概念。此后,他会更多地依赖这样的行为来吸引妈妈的注意,获得妈妈更多激烈的反应。相反,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这种经由手来探索世界的心理需求,明白他需要用手去“接触”(尽管这种接触在我们看来不那么友好)他面临的事物,并通过这个器官去理解事物,我们就不会采取前面所述的如此粗暴而无效的方式来应对,而是会以另外的方式来帮助他更好地探索世界、理解事物,于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跟他说:“这样会把妈妈打痛的,你喜欢妈妈可以轻轻地摸摸妈妈,或者拍拍妈妈,或者亲亲妈妈。”如此,一个正确的行为方式就会在他的脑海里形成概念,长此以往,他就会变得很乖巧,而不会变得越来越顽劣,越来越令我们头痛。
正如蒙台梭利提到的那样,心智活动和身体的活动并非是两回事,对于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想要他好好学习,专心思考就必须规定他安安静静坐在某个角落,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个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很多时候他都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不用双手就无法思考,甚至他还须不停地走动,让动作与思考同时进行。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非要限制孩子,让他安静,让他“专心”。让他双手不停地动着,双脚不停地走动着,而不要将他限制在某个固定的位置,我们实际上就相当于给他创造了最好的供他探索与思考的环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读书,如果我们给他读一个故事,他刚听了两句就“远走高飞”,这时候,把他抓回来不是最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则是,你继续念你的故事,让他自由自在的走来走去地玩耍。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看似无所用心的小家伙可能突然会跑回来看看你手中的书,或者向你提出一个问题。虽然他身在曹营,但是心还在汉,并非我们想象的,他已经远离你念着的故事,神游四方去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