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昆牧先生挥毫

标签:
休闲 |
10月份的时候,石昆牧先生参加北京的茶博会。我同一窍不通兄、裴兄同往,再次同石昆牧先生一同喝茶。
路上,一窍不通兄谈及愿望,若拿到一套石老师的历年茶品,请石老师逐一签字,北京之行则无憾矣。所谓人各有志,我的愿望则是希望石老师给写上一两幅字。
见到石老师的时候,石老师正在经典普洱店,同几位茶友正在试着拼配。所作的功课是用88青,99易昌和今年的亦如是熟茶,拼出红印的味道。
每试一泡,大家点评,“奥,这泡的气息很像了,水的质感稍薄”,“再加点99易昌”。每次调动的幅度大概只有0.5克。石老师在一个小纸条上比划着。
我们并不关心拼配的结果,红印算不得喝过,这拼配出的茶,每一泡都好,虽不中,亦不远,也趁机多蹭了好几泡准红印。
谈及普洱的审美标准在南北之异同,我提了个问题,雪印在芳村备受推崇,而在北方则不若88青,是否代表普洱老茶品鉴在南北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石老师把手一扬,把雪印拿出来,边喝边说。我心中先是一惊,随后不禁自得。回来后,同朋友透露了我的蹭喝老茶心法,要问出好的问题,自然会有老茶喝。所谓妙手偶得,我这随意的一问,竟颇为自然的又喝到了一泡老茶。看到的朋友,有口福了,不过切记,要在看似不经意间使出,自然会收到奇效,喝道好茶之余,莫忘了俺的毫无保留。
一窍不通兄的请求很快得到了满足,我也提出自己的希望。奈何,店内没有适合的笔墨。巍巍兄立马行动,不一会儿搞了些宣纸、笔墨。
石老师态度颇为认真,几幅热身的字写下来,都很不满意,直接扔到了纸筒里。巍巍兄买到的毛笔实在不合用,一笔下来,毫端全散,我等虽是外行,也看出这笔毫无骨力。巍巍兄也自觉惭愧,忙解释道,茶城里卖笔的说,这是最好的笔了。我们一同喝道,再去找,就这笔也能写字。倒是非非姐反映快,这茶城里,有常习字的老人,借来一用。这借来的笔确实合手了许多。石老师大加赞赏,这笔比刚才的好了很多。
请石老师写“精行俭德”,就写在包茶用的白绵纸上。这纸纸面很粗糙,本是拿来热身,随心草说,这纸是云南当地的纯手工绵纸,专用来包饼茶。如此说来,用这样的纸再合适不过了。巍巍兄买来的宣纸便被放到了一边。
石老师写,我等围在左右,这幅字写小了,这幅这个字不好,这幅墨没有控制好,就这样又扔掉了七八幅字。毕竟石老师不是写字的专家,认真地态度着实让人钦佩。最后,总算留下了三幅。我想好了,自己留一幅,另外两幅“精行俭德”送北京的朋友。
一窍不通兄看得眼馋,“石老师,给我也写幅字吧”。“你想要什么字”。一窍不通兄很是诚恳,石老师随便写,写什么,我都喜欢。“
石老师这时状态不错,茶心,品闲,一挥而就。我在旁一看,这两幅字写得太好了,不由分说,先抢了过来。未等一窍不通兄开口,我便说,我有事情要先走,你再请石老师写。说完便跑掉。
晚上吃饭的时候,陈兄索之,两幅“精行俭德”被其掠去。客观讲,被索取的两幅是三幅中的上品,给我留下的石老师较为早期的版本,其时,笔墨尚未舒展。
回庄后,请朋友推荐了一家手工装裱,取老榆木为框,白绢为衬。
我想把其中一幅挂到办公室中,请朋友参谋。有朋友建议,茶心好,洒脱飘逸。子益兄建议,精行俭德为宜。孙老师说,挂品闲不妥吧,办公室成茶室了。呵呵
如何选择,还想请朋友们再提提建议。
茶博会一别,虽已月余,然仍历历,不加雕琢,草草记之,存其精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