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过得很简单。上午去找好吃的糕点。大多好的糕点挥不动杆都吃过了,对于哪一家的,哪一种好吃都烂熟于心。这一家的虎皮蛋糕好吃,那一家的老婆饼好吃,另外一家的枣糕好吃,兴之所至,总要溜达着找来吃。下午,则是去广场看小孩,看形形色色的小孩是我俩这段时间最大的乐趣。看到有趣的小孩,不时模仿一二,总会带来很多乐趣,过后,还要讲给老人来听。晚上的时间,挥不动杆看“爱情魔法师”,我则看字。
缪兄拿来曹宝麟老师的一个作品选,本要找缪兄当面讨教的,无奈打电话没有寻到缪兄。便先写下来。这里面多是我的狂妄之语,但我深知,不妥是肯定的,我的几位老兄和老师当然会见谅的,说不准,还会对我的率直点头而“哂之”。
先说布局。笔法我了解不多,字的结构更是一言难尽。布局给观者的是全面而梗概的。曹老师的多幅作品,行距较窄,给人以压迫感。在作品最后落款处,尤显紧密。有黑云压城之感,王铎和傅山的行草作品多有此感。莫非曹老师的胸中也有愤懑之气?总体的气韵感觉恣意厚重有余,雅致疏落不足啊。
再说笔法。曹老师于米芾用功最深。我这两晚左手擎“蜀素帖”,“苕溪诗卷”,右手捧曹老师的作品逐字对照,寻找笔法之异同。最大的感觉,米芾在字的转折处,圆润有张力,曹老师在2000年的几幅作品,转折处锋芒较显,转折之处,转少折多。
同米芾之字相比,米字厚重有天趣,曹字瘦硬有风骨。观字如观人,曹老师骨鲠之气有之,疯癫之气未必有之。
细细看了曹老师的二十余幅作品,有几幅很是欣赏。
一幅是曹老师的自作诗,“了一师百年诞辰祭”。布局张弛有度。笔法厚重,笔笔劲气内敛,,通篇无一字不用心,无一笔不雄健。可以看出是曹老师的精心之作。
一幅是曹老师抄写的“宣和书谱”。整篇给观者俊秀疏落之感。在内撅和外拓之风格中,此篇尽显“内撅”之风。这是曹老师1989年的作品,莫非这些年曹老师的风格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还是曹老师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书风,早已熟唸于胸。感觉曹老师在书写着幅作品的时候,心情不错。
2000年的曹老师录的一幅谢灵运的横幅也很好。可以看出曹老师有意识地用了很多枯笔。枯笔给观者以斑驳沧桑之感。厚重与散淡调合得极妙。
还有一幅曹老师1989年的作品,也很喜欢。录的是高士奇的诗。通篇变化莫测,浓淡枯润,欹侧不一。极具韵律感。我揣测,这也应该是曹老师自己不可多得的一种酣畅淋漓的诗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