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缘、自恋与自卑……

(2009-08-08 20:25:01)
标签:

自卑

自恋

结缘

佛法

杀生

分类: 心情料理
结缘、自恋与自卑……

   不是读报,竟不知已悄然立秋了。可到哪里去觅秋的踪影?尽管北京接二连三地降雨,已然是湿透了的城市,可只要雨一停,湿闷的热气立刻弥漫起来。昨天,俺兴冲冲地在雨后冲出屋去,去到寺庙附近购买已经“断粮”的酥油蜡,没想到本意欲图个清凉,结果误撞到桑拿房,回到家时,T恤的后背整个湿透。看来,真正的秋还要让俺翘首盼上一段时日呢。

   说到报纸,想起今天《新京报》上的一则很短的消息,说是某某有名有姓的教授,在博客上辱骂某某有名有姓的记者一案有了结果,因为这位教授痛斥该记者“弱智”、“科盲”,而被该记者告上法庭,索要一万元赔偿金及公开道歉,法院判罚款两千元。看到此,不仅莞尔。结缘、自恋与自卑……

    这个世界真是无奇不有,俺是OUT了,所以很多事情搞不懂。这其一:博客到底是干什么的?咱没必要举轻若重,也没必要上纲上线,或者非得穿上件“上得了台面”的正装,一副承载着无数使命的模样。其实,博客不过是公开的日记罢了,你想把这个日记呈现出什么样的风格,公开到怎样的程度,完全是你的自由,底线是别拿别人说事儿(公众人物除外),也就是说,不管怎样,都不能伤害到别人。

   结缘、自恋与自卑……这个事件俺不知道前因后果,但是对该教授的说辞感到不解:一个记者,“科盲”有什么奇怪的么?只要他的报道不失实,就没什么可指责的。譬如我吧,虽做了半辈子编辑,甚至曾混到编辑部主任的位置,但因为所在媒体都是些非时政、经济类刊物,所以,面对股票、投资等很多经济类问题,俺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榆木脑袋”,绝对的“科盲”“经济盲”。难道所谓的“科盲”就必定“弱智”么?把这样一个不那么让人舒服的“头衔”,光天化日之下给一个有名有姓的人戴上,难道就很“有智”么?唉,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上,需要关注的事情,需要关注和付出爱的人,太多了,为何非要在某位个体人身上纠缠?非要让人家颜面尽失方才痛快?俺不懂。

    其二,换过来说,个人以为此记者也是多余。当然,俺也看的出来,他恐怕也不是为了那点赔偿金,是咽不下这口恶气。可静下心想一想——他说你弱智你就弱智了?他瞧不上你,你就过不好了?他走他的聪明大道,你走你的“科盲”小路,各不相干,何必上法庭大动干戈?当然,赢是赢了,可这区区2000元实在抵不上所包涵的时间、心力和愤懑所带来的代价,两个字——不值。所以,俺还是不懂。

    当然,不能站着说话不嫌腰疼,这事儿轮到自己恐怕情绪也好不到哪儿去。可是一想到慧律法师的那句话:“要想活的真正快乐,就要对这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俺往往能够释然。

    记得俺在搜狐刚开博不久的那段时间,朋友们都不相熟,再加上自己也没找准定位,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的,因为陆续发了一些自己照片的缘故,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把“自恋”的桂冠戴在俺的“光头”上。当时心里也很不舒服,心想,这个博客就是自己的“心情日记”,贴自己的照片招谁惹谁了?你看着不顺眼不来不就行了?其实对于晒照片,原因很多,而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多地“结缘”。做了半辈子编辑的我,深知人的阅读习惯源于三个重要因素:内容、文字及配图。对于不认识我的文字与内容的朋友来说,图片或者照片就是一个连接彼此的媒介,因为这样的“接触”更为直截了当,也更为亲切。或许仅仅因为对照片中人的好奇,于是开始了对于文字和内容的关注,这就是俺用照片来与朋友们结“法缘”的目的。结缘不是攀缘,是不能强迫的。结缘、自恋与自卑……

    可是,我们不能奢望每个来你博客的人都不反感你,甚至都很喜欢你,凭什么呀,非亲非故的。而且,这也涉及到前世结的缘分,有深有浅,甚至有善缘也有恶缘。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缘分深的朋友,大家能携手走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缘分浅的朋友,一笑而过,甚至面对“非难”,就视而不见吧。有什么呢?没有谁本性是恶的,是故意恶心你的,人家吃饱了撑的?对你看不惯,的确就是人家的心理感受,这是前世结恶缘的缘故。

    学佛人都知道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带着两个弟子化缘,遇到卖西瓜的中年女人,英俊潇洒的阿难自告奋勇前去,结果被骂得狗血喷头,满脸麻子的舍利弗得到了“最高礼遇”。佛陀开示他俩:原来,在前世,他俩也是前后走在路上的修行人,路遇一刚被车压死的猫。阿难经过时,一脚把死猫踢到路边。后来经过的舍利弗,看见死猫后,一时间升起慈悲心,用手挖了个坑,把死猫埋了。而那个死猫就是今世这个卖西瓜的女人。因为这一点点善恶之缘,竟然会产生如此迥异的态度。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多结善缘,而且,宁不结缘,也不要结恶缘。“欲知今日果,皆为前世因。”有的人,此生干什么都顺利,总有人帮,有的人,成功在望却终是失败,因为总有人掣肘。佛法早就告诉了你原因:这是你前世结的善恶之缘所致。结缘、自恋与自卑……

    佛法里有一句话说的好:眼中都是佛,你哪能不成佛?眼中都是魔,你哪能不是魔?我们都是凡夫俗人,当然做不到佛菩萨的慈悲,但是,我常常想,做人不要过于尖刻,不要太有“是非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没有绝对的“正”和“反”。在《楞严经》起始,佛陀就把手臂垂下让阿难辨认正反,世人皆认为手臂上举为正,下垂为倒。可是,假如我们最初认定下垂为正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所以说,每一个标准都是源于自身经验的认定而已,你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就一定是真理么?真正的“真理”是无是非可言的,因为万法都是空性的。

   为什么要结佛缘?说不清楚。前天,晚饭时间我到院子里叫女儿佑佑回家吃饭,看见几个与女儿一起玩的小朋友。不知怎么说到蚂蚁,一个小朋友问我:“阿姨你家生蚂蚁吗?”我说没有。她家有个大露台,不知怎么生了很多蚂蚁。她说:“我妈说了,让我和表哥每天去找蚂蚁洞,如果找到了就好了,我们找到了蚁王,杀死它,就解决问题了。我妈说谁找到,就给一百元钱。”看着孩子忽闪的大眼睛,我急急地说:“你们不能杀死蚁王,因为它是所有蚂蚁的母亲。”孩子茫然地看着我,而且,我也知道,她的父母都是很善良的人。可是,我内心非常清楚,如果他们家杀死了所有这些蚂蚁,欠的生死债就太多了。我曾经的一个朋友,因为院子里生了蚂蚁,找到了蚂蚁窝,让后把一盆开水倒进了蚁窝。从那以后,她家发生了很多不幸的事件,后来她皈依了佛法,也开始吃素忏悔……很多人,很多善良的人,因为不知道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的道理,无意中造了很多的“业”,以至于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灾难而不自知。我们学佛人有一个情结,就是想把这世人不知道的真相告诉那些本来善良的人们,让他们不再迷迷糊糊地“沉沦”下去……结缘、自恋与自卑……

    不好意思,为了掩饰自己的习气,竟把佛给抬出来了。的确,俺没有深挖过自己的内心,暗自思忖一下:是不是真的有点“自恋”呢?也未可知。毕竟,作为这个世俗娑婆世界的俗人,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纯净”的,私念绝对会有,否则不就成佛做祖了?俺这等俗人就更不例外了。可又一琢磨,“自恋”总比“自卑”要好一点。何以这么说呢?因为自恋的情绪多少还包涵爱的成分,尽管是爱自己,但是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也很难有能力去爱别人吧。

    但其实,俺以前多多少少也有点自卑的状况,主要是俺十岁从沈阳跟随军人老爸来北京后的种种际遇使然。譬如喜爱举手发言的我,一说话就会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而俺还意识不到浓重的东北腔而感到莫名其妙。如今,俺是一句东北话也不会说,把当年那种抬不起头的自卑感也忘得差不多了。

    事实上,说起自卑感,每个人的心底深处都有那么一点点,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办人曾奇峰在《自卑者的本质》一文中有这样的阐释,俺觉得分析的很精彩,现摘录于此——

      “人人都自卑。形成自卑的过程大约有两种。一是在小时候跟成人的比较过程中,都有不如成人的深刻体验;再加上某些不太利于成长的环境,自卑的状态就可能凝固在心里。二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都比较了解,对别人的事情比较不了解,在自己的视野下,神秘的那边便不自觉地赋予一些同样神秘的力量或者光环。

       自卑源于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的呈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和行为层面,时时、处处跟他人比较。比较就是竞争,竞争就是在治理和体力上对他人实施攻击。 自卑者的攻击多半是在其内心里完成的。在面对一个他假想的竞争对手时,攻击性自动发射。如果对手显得比自己强大,攻击性就很快朝向自己,便出现自卑者都有的内心世界:自责、压抑、焦虑或者恐惧。这个复杂而迅速的过程,自卑者和旁人通常都察觉不到。

       表面看来,自卑是瞧不起自己。但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把自己跟别人比较之后而瞧不起别人,那也就不会有在比较之后的瞧不起自己。换句话说,没有攻击别人,也就不会有技不如人的结果和失败后的自卑了。

       有一点点自卑,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过度自卑却可能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过度自卑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完全相反。有些自卑者,毫不掩饰自己的自卑,经常在自己的言行中呈现弱小和胆怯;另一些自卑者,则“自欺欺人”,他们外在的表现形式,却是自鸣得意、目空一切的自傲和自信。……

        一个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告诉我,他如何如何自卑。具体地说就是对自己的一切,包括长相、身材、智力、成绩等等都不满意,而且还对自己使用了很多尖刻的贬义词,我听了都觉得替他心痛。有一次我感慨地对他说:你实在是太瞧不起别人了啊。当时他听了很吃惊。几个月之后,他告诉我,他回去仔细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开始学习瞧得起或者说欣赏别人,奇迹般的效果是,慢慢地他都忘了自己的自卑了。

       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创造物,所以每个人都不必自卑。这句话等于是说:每个人都不必通过瞧不起他人来瞧不起自己。苍天在上,它会毫不吝啬地给予那些抬举别人的人以抬举自己的力量。”……

     所以说,自恋也好,自卑也罢,其实把心量放大,一切都OK。不用说去慈悲他人,不用说去关注民生,仅仅是对待自己的生活,也还是“少一些是非,多一份坦然”为好吧。平常心是福,我们首先要做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终才能达到另一个“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因为,在这个世间,都想活个平静坦然不是么!看看我链接的这些真实的新闻图片吧,我们还有什么可埋怨的?还有什么可较真儿的?还有什么可不满足的呢?!

 

本人过往博文推荐阅读:

 忏悔我的“杀业”——蚊子,我不打死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32b31f01000brx.html

 

盛年转行,喜哉忧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32b31f01000bsk.html

 

给大学老姐妹儿道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32b31f0100bbds.html

 

无奈的“放生”——放鸭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32b31f01000brb.html

 

不请自到的“珍宝”——说说我的佛品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32b31f01000bro.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