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下高价地并不重要
作者:刘长锋
今年上半年,各月成交总价排行前十的地块中有60%的高价地块由国资背景企业获得。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国资背景企业对于土地价格并不敏感,再加上政府为了维持土地市场的成交,会要求一些国资背景企业拿地”。(《京华时报》7月21日)
国企与私企,一字之差,性质有别,但总而言之,都是靠市场化运作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下,无论存活还是发展壮大,最终只能靠市场杠杆来撬动。之所以大家对国企很敏感,原因不外乎国企属于国有性质,更容易得到政策的护航乃至偏袒,而尤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往往能够理直气壮地要求并得到政府注资,所以其本质往往不外乎是拿老百姓的钱赚老百姓的钱。
高价地之所以为高价地,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为高价地的产值高,升值的空间也更大,所以回报高,因此高价地往往更容易让地产商们趋之若鹜。正如某位地产商大言不惭地宣称,商人就是为有钱人盖房。拿到好地段当然更有利可图。
但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并非工业革命起步阶段的赤裸裸地掠夺和剥削手段所可以支撑。企业除了要做好正常的生产销售,确保业绩之外,回馈社会必须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被突出出来。也就是说,在市场基本处于饱和而不是供不应求的阶段,公共更愿意选择支持信誉好,更能让大家受惠的企业。私企之所以为私企,因为其基本的生产资源,完全来自于企业自身的投资和投入。而恰恰相反,国企的资本注入需要政府投入,政府投入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纳税人的口袋里来。也因此,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中,国企必须要比私企承担更多的社会担当与责任。
显而易见的是,当国企顺水顺风大发其财的时候,就把自己当独立核算的企业算。而一旦企业经营出现危机甚至陷入窘境,就马上要找到“娘家”,要求政府注资支持。纳税人喂养了国企。在国企不景气的时候,纳税人哺育了国企。而一旦国企“飞黄腾达”,便忘记了奶娘。油价暴涨、气价暴涨,水费上涨电费也上涨,手机漫游费、跨行手续费等等,在不少著名国企吊装几百万的吊灯,拿麻袋发红包,宣称跻身世界多少强的时候,并没有尽到反哺公众的义务,甚至往往在回馈社会方面比私企做得还差。
当国企信誉普遍沦丧,成为贪腐的重灾区和官商勾结的主阵地时,社会公众对国企心怀愤懑自是难免。然国企毕竟是国企,谁也拿它没办法。但买地建房,市场仍是最广大的社会公众。因为毕竟是国企,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到高价地一点也不意外。但在当前普遍买房难的社会语境下,谁拿高价地其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谁能让更多的人住上房。所以问题就此而生,既然国企与私企并无什么区别,一样都是唯利是图的盘剥者,那么,为何独独国企能拿到高价地?而既然国企并不能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受惠,却堂而皇之地拿到大部分的高价地,因此而受到诘责和质疑,就一点也不为怪。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0721/08/5EO0MKEH0001124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