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7月22日《肇庆都市报》(首席评论)
读书无用本质上是一个谬论
作者:刘长锋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84万考生放弃高考,农村考生降幅尤其明显。为此读书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成了网上争议不休的热点话题。近日,经《肇庆都市报》对当地乡镇和农村地区弃考生进行了一次深入摸底调查,结果大出意外。尽管弃考现象相当严重,但在大部分家长的眼里,都还是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而孩子们弃考的主要原因,也并非认定了读书无用,而是在现实的碰撞下,自觉没有希望上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后也未必就有出路,所以不得不选择了提前退学而打工“持家”。(《肇庆都市报》7月22日)
当城市里的大部分90后小孩在为明天吃什么玩什么而无法做出选择,甚至无聊到不时闹出这个门那个门的丑闻和闹剧的时候,相当多的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却不得不为他们自己的学费而发愁,不得不为他们的前程忧虑。摆在面前的现实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畸形,他们大多缺乏基本的竞争力。教育资源贫乏,教育质量落后,从起跑线上,他们首先就已经落后。但毫无疑问,在高考这个门槛上,在所谓平等、公平的原则下,考试的难易程度和录取的分数线并不会因为城乡差异而不同。
一位接受调查的老师无奈地表示:“别说是在农村读书成长的孩子,即使是县城孩子,跟大城市的孩子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师资、教学资源、接受的信息量都处于一个不平衡的水平,怎么竞争?”“当城里孩子都开始学英语单词的时候,农村孩子连字母都不认识。”显而易见,除了少数特别天资聪颖的孩子外,大多数孩子不得不面对这严酷的现实,因为应试教育制度下,你哪一步都输不起。上大学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但这对于他们来说,这也仅仅只能是一个梦想而已,实现的难度太大。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升学读大学的希望如此渺茫,勉强撑上几年熬到高中毕业,也不过是陪君子读书,瞎子点灯——白费蜡而已。而与与之相对应的是,即使勉强考上大学,高昂的学费如何解决?在大学生基本开始普及的时代,大学毕业证也并不能成为就业的保障,拆房子买瓦,勉强大学毕业后又将何去何从?这些困惑无一不回荡在他们自尊而又好强的内心世界。在如此背景下,毫无希望而又枯燥的应试教育,对他们来说不仅毫无兴致而且简直就是沉重的负担。既如此,看到外出打工者归来盖起的洋房子,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等,退而求其次,辍学打工,既为家庭减轻负担,也可早日自食其力,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可以过上在他们看来是“时尚”的生活,弃考和退学就成了第一也是唯一的选择。
之所以有很多人把弃考与读书无用论挂钩,甚至一度大肆宣扬所谓的读书无用论,毫无疑问,一个基本的误区就是应试制度下,我们一直把读书和上大学混为了一谈。读书本身并无功利性,但在严酷的应试制度下,上大学几乎成了读书的代名词。而上大学与就业的强行挂钩,也使得读书本身具有了更多的功利色彩。一旦教育公平无法有效实现,使相当一部分人失去了上学的基本欲望后,加之就业和生存压力的加大,此路不通而另辟蹊径,选择放弃高考,对他们本身来说,或许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显然,这种选择只与生存状况有关,只与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关,而实在不关读书什么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