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大师”变形记

(2006-04-26 20:20:59)
分类: 杂文、时评
    奥地利人卡夫卡有变形的本事,不过他也只是把人变成虫子的本事罢了,而中国则有自己变自己的大师了。卡夫卡使别人变形是一个虚幻的梦境里的揣测和诅咒,而中国的余大师则是实实在在、有名有姓、有据可查的真实人物了。奥地利人卡夫卡玩变形的把戏只一次而已了,而我们的大师则可以象川剧里的变脸一样,来回几次地反复变。这则是一个绝活了,别人是怎么也不能学会的了。
“很长一段时间来,读者只知道作为散文家的余秋雨,这些学术著作的修订出版,使读者看到作为有着深厚学养和非凡艺术感知能力的艺术理论家。”这是从某报纸上原封不动地抄来的一句狗屁不通的话。看来看去,始终没有看懂这句话的意思,即使看懂了一点,总也只是一点而已。总归明白是句拍马屁的话了,至于表达了什么意思,则完全是云里雾里了。
闲话少扯,言归正转。真的是好久不闻余大师的名声了。当年的余大师以一本《文化苦旅》,在中国大抵也是曾经掀起过一阵颇为劲猛的旋风的,凭着一些道听途说的野史和肚子里一些半生不熟的正史,看似眼泪汪汪地,到是糊弄了大批我等文学小青年。然我们却不知道此君曾经是个大师来着,要是知道是个“有着非凡艺术感知能力的艺术理论家”的话,那么我们也许会更多些掌声的。大师当然是大师,比我们聪明。《文化苦旅》赚饱了,于是一本接一本地,什么《山居笔记》啊,什么《霜冷长河》啊,什么《千年一叹》啊,什么《行者无疆》啊,等等等等的,哗啦啦地一下子全出来了,东拼西凑,东拉西杂,总归是生出来了。就象我们乡下人穿裤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是大家毕竟是不那么好糊弄的,年轻的学生们终有一天咂摸出点味道来了。在一片愤怒的挞伐声中,生意是一日不如一日,每下愈况了。这也是余大师比别人聪明的又一充分例证,知道生意不好做了,就知道马上转行。
不知是生意做不下去了,还是江郎才尽了,总归是余大师终于止住了制造“笔记”,转而搞什么劳什子文化产业了,搞起什么文化公司了,成了什么老总了。余大师披着“笔记”的余辉,很风光地到处做报告,发那“千年”才有的“一叹”:“XX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看蛇口;XX年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看蛇口。”简直是振聋发聩啊。大师接受采访,大师当评委(并且自我感觉良好),大师跟着电视台周游世界,大有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意思,然终究不再做什么“笔记”什么“一叹”了。这对于那些酷爱文化散文的青年来说,无疑倒是好象有一点点的损失的。但是大师不肯写了,你总不能强迫大师去写啊。所以我们的大师是在青年的视野里消失了一段时间的。
然而既然是大师,就注定不能是寂寞的;然而既然是大师,则是无法忍受寂寞的。大家给的雨露太多了,这么多的阳光雨露,一下子忽然全没了,就是一棵花草或者树木也无法适应啊,更何况是坐在“神坛”上的大师呢?难怪乎大师又一次变形了啊。
“经过两年多酝酿,‘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近日终于又由上海某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也难怪乎这么“隆重”,且不说其“花8年时间完成,在当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什么《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光是看看名字就知道作者是多么的博古通今了,光是看题目,就知道作者的“学者”身份了。“一个人编了那么多教材,现在想来连自己都吃惊。”铁肩担道义,当时那个时代“几乎没有正式教材……,高等学校名存实亡……”,也难怪乎,“后来我凭这四本书,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教授。”
先教授,继而作家,继而老板,再而感觉到没意思了,又弄出一个“学者”的头衔来。把一些旧的备课薄、旧讲义搜罗出来,“隆重”推出,为我们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青年,推出这么丰盛的文化大餐,真够难为大师的了。“当代思维——国际经典——中国艺术,这三者是我学术之鼎的三角支撑。”什么有好处就变什么,什么牛比就变什么,并且大师是变什么就象什么的,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真的大师,善于直面大众的批评;真的大师,善于应对“惨淡”的人生。
据说余大师去年还推出了一个专门研究推介昆曲的书,叫做什么《笛声何处》。大师这几年著散文,搞文化,继而整出四种堪称“国际经典”的学术扛鼎之作,忙的不亦乐乎。但是为了挽救民族文化,肯定“昆曲在整个中国文化领域中崇高的地位”,“我花了十几年时间,海峡两岸,不断地用学术的论文说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呢,又是做序言,又是“题字撰文”,这样的事情只有善于变形的大师才可以去做的。孙悟空的72变也是虚构的,川剧的变脸终究也是一门艺术,不是真家伙。若是以真假和反复变化的水平来比较的话,则卡夫卡也罢,孙悟空也罢,川剧也罢,都只能是靠边的份了,而余大师则应当是当之无愧的“同类XX中名列第一”。

注:文中带引号内容,部分参考了《南方日报》2005年10月15日16版,谨予说明并表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