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线之外
(2025-05-31 17:38:16)分类: 小怪杂谈 |
初中时的一堂思想政治课,发生了一件小事,至今仍令我回味。
课上讲到一处重要概念(书中以“黑体字”标注),老师要求我们立刻划重点线。她暂停讲解,扫视全班,却发现只有我和同桌坐得笔直。老师快步走来,微蹙眉头查看同桌的课本——原来他早已划好。同桌似乎摸透了“黑体字必划线”的规律,提前把书上的重点都标记完毕。老师眼中流露出赞许。随后,那赞许的目光平移至我的课本。然而,黑体字下空空如也。老师的眉头锁得更紧:“你怎么没划?”我一时语塞,只得默默补上。
如今回想,我依然认为当时的自己没错。我也洞察了那条“规律”,但在我看来,将所有黑体字都划上线,与一条都不划,效果并无二致——正如一群人同时踮起脚尖,徒劳无功。真正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桌利用课余时间批量划线,其动机未必是预习,更像一种机械操作,与打印机的功能无异。课堂上绝大多数人的匆忙落笔,也多半是“过手不过心,过眼不过脑”。
然而,这是思想政治课。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本就难以量化检验。于是,唯一可被清晰“检验”的,似乎只剩下了服从性。当全班弯腰划线之际,那直挺挺、无所事事的姿态便显得格外突兀,仿佛是对课堂秩序的无声挑衅。此刻,知识点本身已退居次席,维护教师的主导地位成了首要课题。
质疑与创新的嫩芽,似乎总难以在我们的课堂上自由舒展——要么被悄然扼杀,要么自生自灭。这篇博文无意批评那位老师;在当时的理念下,她的处理无可厚非。即便是今日,我们似乎仍在探索比“划线服从”更恰切的课堂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