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裕时代的精神贫困

(2025-06-01 15:21:42)
分类: 小怪杂谈

倘若老一辈人有机会以旁观者身份,亲临如今的课堂观摩一整天,定会惊愕不已。不少学生的表现着实令人忧心:课堂上肆意喧哗者有之,对师长缺乏基本敬意者有之,在走廊、厕所追逐打闹者有之,学习上懒于动脑、浅尝辄止者有之,更有甚者,稍不顺意便暴躁易怒。

究其原因,众说纷纭。物质富足时代的必然趋势、过度强调自由平等的副作用、教师惩戒权受限等,都被提及。而网上一个观点尤为警醒:问题或许正源于“孩子太富裕了”。

如今的孩子们衣食无忧,刮风下雨有车接送,严寒酷暑有空调庇佑。他们拥有琳琅满目的玩具、唾手可得的学习资源、尽职尽责的师长、呵护备至的家长。这全然不同于我们物质匮乏的童年:曾为一场雨狼狈奔跑,为一次郊游翘首以盼,为一颗糖果欢欣鼓舞,也真切感受过酷热、寒冷、疼痛与饥饿。正因“不缺什么”,许多孩子似乎变得“无所欲求”,失去了内在驱动力。

惩戒权的弱化并非症结核心。教师手中即便没有皮鞭,依然可以引导和规范行为——这本身是教育文明的进步。关键在于,物质丰裕之下,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却显出贫瘠。回想我们的童年,若受了委屈跑出家门,弄堂里总有小伙伴或关切或调侃,一同哭诉抱怨,打打闹闹间情绪已然宣泄。待到“吃晚饭咯!”的呼唤此起彼伏,回家时心境早已平复,仿佛烦恼从未发生。反观现在的孩子,情绪郁结时往往紧闭房门,遁入网络世界。然而,算法构筑的“信息茧房”非但未能缓解,反而汇聚了同类情绪,形成回音壁。良久之后开门,表面平静如常,该吃吃该睡睡,仿佛问题解决,实则是情绪被压抑,如休眠的火山,等待爆发。

因此,面对这种“精神贫困”,教师或许可以探索更高级的引导方式:适度运用“社交资源调控”作为一种合法的教育手段。 通过营造积极的集体氛围和健康的同伴关系影响力,引导正向舆论,从而温和而有效地制约学生的不当言行,进而影响其思想观念。这当然远比挥舞皮鞭复杂艰难——从依赖外部刺激转向激发内在驱动,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