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怎样的人?”
(2023-01-13 11:54:41)分类: 评头论足 |
小学阅读理解时常有这样的问题,长大后我们读文章、看故事、关注身边人,潜意识里都会回答这个问题。但,答案对吗?先来看看问题成立的条件。
即,一个人的特质会反应到他的行为,我们通过读取行为反推特质。
很显然,人是多变的、复杂的,并不如公式般永远契合。那么,阅读理解的答案也错了吗?这倒没有,因为写作的逻辑就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上,尤其是小说,作者就是希望人物的这个行为建立起这样的特质。而对于真实的人来说,答案就未必对了。选取不同的行为,总结的特质也会不同。例如常见的猜谜游戏:列举几位人物的特征,让大家选一个当总统。选项里只有一个不是总统,但大家都会选择他。因为选项故意挑选了总统们的负面行为,与希特勒的阳光正面行为并列。游戏后震惊而思,我们为什么会以偏概全?
答案很简单,因为容易。在远古时期,判断是敌是友、是战是逃,我们可以适当牺牲正确率来获得极高的反应效率。这样以偏概全就是最佳策略。现代文明不过百年,而我们体内万年基因演变还没有适应多少,表现出“心智不全”也不足为奇。“奸商”们就很好的利用了这点,比如产品在看得见的地方精心打磨——如手机外壳很漂亮,研究圆角应该由几段圆弧构成——这样让用户以为在看不见而更重要的,如芯片等方面,也精益求精。有些人也是这样,在影响自己前途的人面前光鲜亮丽,而一旦他们离开,就忙不迭的摘下伪装,大口呼吸,原形毕露。
如果你在某品牌特约维修店驻足,你会发现来修理的人络绎不绝。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这个牌子质量不好吗?又比如,在评论中有多条对商家服务不周的批评,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商家服务不好吗?这是一道典型的逻辑题,显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性:这个品牌销量很好;服务好的很少会评论,反之却很多。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看到瑕疵并不代表不好,就像一张99分的卷子,最吸引眼球的往往是唯一的叉,而忽略了众多的勾。视野狭窄,不看全貌,妄加评论,以偏概全。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为抢一个座位动作夸张,为一张优惠券面红耳赤,为一件小事“口吐芬芳”,为一份虚荣卑躬屈膝,不要简单的就去评价他是个怎样的人,围观群众指指点点,众口铄金。他的处境我们不知,他的经历我们不晓,或许他膝盖有伤,或许他经济拮据,或许他刚经历不公,或许他吃过太多卑微的苦,而这些都比形象重要。很多故事就发生在平常人身上,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不必了解,也不该妄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