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治学习中的辉格史观

(2023-01-12 16:47:07)
分类: 小怪杂谈

大多政治学习的听众昏昏欲睡,哪怕台上那位气宇轩昂。其中一项原因是语音语调。平淡的音调容易走神,总在高位也有同样的作用。处处重音是专家们回到了惊心动魄的当年。而另一项同样重要却不易被表述的原因是辉格史观。

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并不意味着胜利者会篡改历史,真实的历史有时也会说谎,因为是选择性的叙述,并且忽略了当时不同于现代的情况。这是从万维钢老师处“批发”来的观点,记录一下。

辉格史观,简单说就是根据现代而非当时的情况去评价。政治故事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次战争胜利了,这是事实。但原因是我方将领英明领导、将士英勇奋战、对方领导刚愎自用、士卒贪生怕死吗?这其实是观点、是假设。或许失败才是常态,诸多失败的故事没有传下来,少数意外的获胜传为佳话,便找出了各种原因。若拿来放在失败的故事中会发现也十分贴合,除了结果。很多领导人在重要阶段,果断大胆的做出重大决定,把国家从泥坑了拉了出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在动容与鼓掌之时,思考几个问题:这样的决策有多大概率导致这么成功的结果?还有没有更保险的办法?如果结果不是这样,会如何?答案只能在另一个平时时空中寻找。或许很糟,或许更好。这不是棋局可以一模一样的摆一摆。这是瞬息万变的局势,不可能回到一模一样的起点。另一方面,受当时的信息所限、观点文化不同,在今人看来正确的决定,在当时看来是要力排众议的;在今人看来错误的决定,在当时看来是无比正确的。

常常,我会被讲座中的细节问题迁出思绪,例如鉏麑刺杀赵盾被后者感动自杀的故事,在政治学习中这样感人、侧面表现人物形象的故事比比皆是。想象这样动人的画面,突然泪水凝固,在脑海中跳出一个“出戏”的问题:这事后人是怎么知道的?若非还有旁人在侧?我猜这些故事是后人杜撰的,还迷惑性的记录了刺客那么生僻的名字,就像编数据时有零有整显真实,而那些真实的数据往往会因为恰好是整数而失去公信力。这也是历史谜一样的被打扮。

另一些让我分神的小问题,比如如何夺兵权?如何通讯?他们怎么相信他?粮草和资金哪里来?哪来的闲情逸致写下这篇佳作?或许这些问题都有答案,也有佐证材料。但对于短短一两个小时的讲座来说,这些内容都会被删去。缺少了这些重要证据,历史、政治像小说一样,就显得不够严谨。潜意识不信它,就容易忽视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