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与实施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多项“减负增效”政策,学界对作业的探索与研究逐步聚焦到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科学、合理、有效地设计作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将作业评价置于过程性评价的要求中,这说明作业不仅起到巩固知识与技能的作用,更是一种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也叫“形成性评价”,或“促进学习的评价”,语文作业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这是义教新课标对作业设计提出的基本要求。素养时代迫切需要高质量的语文作业,这既是现实需求,又是落实义教新课标理念的关键。
1. 素养导向下语文作业的内涵
“作业”在《辞海》中的定义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2]《实用教育大辞典》则将“作业”解释为:“作业是完成学习独立从事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内课外两种。”[3]素养导向下的语文作业是指以素养培育为导向,聚焦问题解决能力,突出语文实践性,强调多元协作的活动。
核心素养具有内隐性和整体性,需要教师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来发展。素养导向下的语文作业设计,强调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结构性、探究性,注重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关键能力来分析、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点考查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在促进学生学习上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巩固课堂学习成果。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是否达标,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二是维持学习兴趣、信心、学习动机等。作业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比如作文评语中对学生的激励,可以让学生体验写作带来的愉悦感,提高写作兴趣。三是培养反思监控能力。优质作业能帮助学生监测自己是如何理解任务、完成任务,并调整学习方法的。四是有助于养成管理时间的习惯。如完成长周期作业,需要学生统筹安排,合理计划。
“作业设计,就是依据一定的作业目标,对作业内容、难度、类型、时间等进行统筹思考的过程。”宏观层面,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评价观,以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持续发展作为作业评价的终极目标。微观层面,教师需要在作业本质、作业目标、作业内容及作业类型等方面进行探索。
语文作业的价值指向是多元的,当前的语文作业逐步变得趣味化、生活化,如“借助故事山梳理故事,练习简要复述”“为王葆绘制一张人物卡”“制做一张有趣的书签,写一句你喜欢的格言”等,反映出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对思维品质的培育还不够,作业的系统性尚须优化。
阅读探索卡中的内容强调作业的学习指导功能,一步一步地呈现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泡泡图为学生提供了方法支架,帮助学生尽可能地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内化、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解决基础性作业机械操练、停留在浅层学习的问题呢?注重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运用是关键。“迁移和运用都要基于变化了的情境。当需要解决问题的情境与课堂学习的情境相似时,只须识记知识即可解决问题。”如理解词语,引导学生先理解“众星拱月”的“拱”,再理解“拱手相让”的“拱”。如果让学生根据《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简单画出圆明三园和周围小园的布局,说清理由,这时,情境就发生了较大变化,单凭机械记忆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通过理解知识并迁移运用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课时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示意图,并说说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的。
(2)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练习。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这段话是围绕第
•照样子,为学校“鸟类探秘”活动海报写一段话,介绍庞大的鸟类家族。
同一则材料下的题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语言运用情境的连续体,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得以充分体现。语文实践活动方面,上述题目和泡泡图融入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实践活动,泡泡图提示了构思方法和学习路径。语言运用情境方面,上述题目都通过创设文学体验情境和日常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感受和生活体验来答题。语文关键能力方面,上述题目侧重考查整体感知、理解阐释、介绍与说明、筛选信息等多项能力。核心素养方面,上述题目共同指向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为活动海报写话指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对大自然的认知。
从上述分析可知,作业内容的设计要基于作业目标、学习水平、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文实践活动的类型、语言运用情境的类型等综合考虑,避免一道题只指向单一的素养、单一的活动、单一的情境、单一的能力。
第一阶段:研究已出版的诗集,明确诗集编写的基本要素,如封面、名字、序言、目录、内容、插图、编排形式等。第二阶段:确定本小组诗集的编排内容(每位诗社成员自行整理,选择想要录入诗集的现代诗,综合全体诗社成员的待录入内容,统筹筛选,如可以删去质量不高的,数量不多的可以增补等,分类整理)。第三阶段:思考、讨论怎么编排,如按照诗人、内容、形式等分类编排。第四阶段:思考、讨论诗集的呈现形式,如日历诗集、电子诗集、口袋诗集、宣传读本等。第五阶段:形成具体任务并分工,如诗集素材分类整理、搜集要补足的内容、写序言、抄写或打印录入的诗歌、绘制封面和插图、校改错别字和错误信息、装订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优化细节,如封面配色、抄录字体选择、装订方式等。
这类作业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一是从单元的角度系统设计作业,发挥“教—学—评”的协同作用。以单元作业设计为抓手,既符合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又能避免因仅仅设计课时作业而造成作业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和递进性等的缺失。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体现单元整体目标、带有综合运用性质的综合性作业。如习作单元完成一篇习作就是综合性作业。习作单元的习作板块与单元语文要素、单元整体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各项内容环环相扣,写作资源也更集中,完成一篇习作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体现综合性。
四是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作业。作业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因学生有学习经验、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其差异设计相应的作业。教师可以根据作业的难度、数量,布置差异性作业。如课前,教师可以分析信息技术平台上作业的数据,了解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出错率较高的课堂作业,并搭建学习支架。课上,纠正学生在表达、书写等方面的错误,观察学习进程,关注学困生,诊断问题,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的“组卷功能”挑选易错题布置作业,依据作业数据,了解学生答题时长、正确率和典型错误,采用当面辅导与微课视频结合的方式,助力学生自主学习。
五是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语文学习体验。义教新课标还提出了“优质作业”的要求,“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就语文学习而言,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身体和精神双重参与,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不能将语文学习体验简单地理解为认知层面的体验,它更是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等多个维度的有机统一。首先,“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意味着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困难,进而在认知、价值层面获得丰富的体验;其次,在理想情况下,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完成作业的全过程,在语言运用情境中与同伴合作、互动,进行系列反思监控活动,明确自己在完成各类作业中的得与失,从而获得认知发展和自我成长,自然而然地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当然,与基础性作业相比,这类作业是少量的,需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新意和较强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