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毕家

(2020-11-02 11:11:56)
标签:

花如掌灯

沈毕家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庄。姓沈与姓毕之外没有第三姓。大沙小沙都是岛城偏远的地方,沈毕家在大沙与小沙之间的山坳里,几十户人家。

 

我叔叔的家在沈毕家。他是被我奶奶送掉的,送给沈毕家一户姓沈的人家做了儿子。沈家奶奶生不出小孩,我叔叔就成了她的活宝。她一直对别人说儿子是她自己生的,姓沈,亲儿子。到后来连她自己都快相信儿子是亲生的时候,我母亲路过沈毕家,很偶然地讨水喝,发现了一个与我父亲很像的人。她是知道有一个小叔从小送人这件事的,就好奇地盘根问底,沈家奶奶一听急急变脸,将我母亲用扫帚赶了出来。

 

大沙去小沙,要过沈毕家再过鲍家岭,我外婆家在小沙,我母亲每次去娘家都要经过沈毕家,每次都要上那户人家讨水喝,总要转弯抹角打听,沈家奶奶每次都会发怒,急了还大哭。还当场要我叔叔发誓立愿表态是亲生的。表态多了生了疑,我叔叔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世。

 

沈家奶奶与人吵架有一绝招,受了委屈就到那户人家门口烧香磕头拜。她终于按奈不住,大张旗鼓上门来了,在我奶奶门前烧了大把的香,又唱又哭念念有词。我奶奶答应了她,叔叔永远姓沈,奶奶活着时不往来,死了后他们兄弟间是不是往来,你我管不着。

 

我奶奶死后,沈家奶奶开始允许我母亲上门喝水,到后来我也路过时,沈家奶奶家可以吃饭了。她喜欢小孩,是那种没分寸的喜欢。她挖地里刚种下不久的才扣子大的土豆煮给我吃。

 

沈家奶奶在我叔叔十七岁那年,到处给我叔叔找老婆,没其他条件,就要屁股大。屁股大的女人生得多,这是她的常识。

 

婶婶进门后,很快生了,第一个是堂妹。沈家奶奶起名叫要人,沈要人,越多越好,我就喜欢人,我要人。要人后来叫阿人,阿人也不像话,读书时偷偷改为阿宁。第二个是堂弟,沈家奶奶起名叫养三。沈养三。现在已有了二个,我要养第三个。养三后来改为养帅。第三个也是堂弟,沈家奶奶开心极了,起名养着,第三个了,又是儿子,这很好,总算养着。养着后来自己改成养族。养族并无意思,养着有意思,但养着不像人名。

 

第四个是个堂妹,沈家奶奶意犹未尽,她说还要。堂妹就名叫沈还要。还想要?没有了。

 

我一直担心叔叔的真伪,就凭我母亲一面之下觉得像,就认定这就是送掉近二十年的叔叔?天下像的人多了,何况兄弟间不像的也很多。我这个担心不敌既成事实,反正我的伯姑包括叔叔自己都认为这是真的,包括堂弟堂妹都认为这是铁定事实,但至今他们依旧承我奶奶的诺,姓沈。


不承认的人只有一个,沈家奶奶。半个是我,只有我站在沈家奶奶一边。

 

从外婆家过鲍家岭到沈毕家,山路是狭狭的卵石路,鹅卵石镶嵌出简单的花案,每个卵石都被走过的鞋底磨得光滑。二条岭,山谷间四个池塘,路曲曲折折,上岭时耸,下山时徙。一步一步地细走,要走二小时。

 

这条路每年都要走上几趟,一般是在深冬过年时,冬天的山上有呼呼的松风,山涧的流水有时会有冰凌,高高的岩石上挂着的冰时,阳光下闪闪有光。鲍家岭墩有可供休憩的凉亭,海岛每条山路的山顶一般都有这种叫凉亭的建筑,其实不是亭子,是一二间石头墙的屋,有时兼作土地祠,路过的人可以避一下风雨,挡一下烈日。我是一定会进去坐一坐的,有时会山上敲一块冰舔舔,解个渴。鲍家岭走过就是大沙地界,有了一畦一畦的菜地,岛城冬天的田地菜水碧绿,最齐整的是芹菜,抬头见炊烟处,就是沈毕家了。

 

有一次是夜里,跌跌撞撞翻山越岭。灯火与月光全无,山谷里怪异的鸟叫,像是在喊你的名字,风吹树叶的声音像有人跟着。老远看见沈毕家屋子里透出的弱弱的灯光,才心下大安。余路都是奔跑着过来的。叔叔家还没吃饭,灯光下等着我们,叔叔养了很多猪,过年时必杀猪,热气腾腾的猪下水炖罗卜,叫猪肝花油萝卜羹。我至今认为猪肝花油萝卜羹是至味,寒冬夜里在荒僻的山村里投亲,有炉火与猪肝花油萝卜羹,那种温暖与亲切,就是人间意况的深处了。现在这条山路还在,被作为登山游步道在使用,应该仍常有人在走过,但他们是没有目的地的健身,与我从前过这条岭是完全二回事了。


沈家奶奶专门做了一张很大的四面有栏杆的床,把孙子孙女横着码在床上,头管头脚管脚,她就痴痴地看着,神思迷离,沉浸在幸福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