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央妈变恶婆强硬不放水理由充足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多个因素叠加导致利率短期剧烈波动,但目前流动性总体适度,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
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央行坐观不放水;一些银行出现了“钱荒”,甚至威胁到支付问题,央行仍然不为所动,要看谁在裸泳;24日股市暴跌,创四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央行却表态“目前流动性总体适度,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言外之意是坚决不放水。已经慈祥了十几年的央行大妈突然变成“恶婆”,对自己一向娇生惯养的子女竟然“见死不救”,太出乎常理常规。
从宏观政策上分析,央行是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目标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关键词在于“坚持住”和“盘活存量”上。在货币投放备受超发诟病情况下,如果再大肆投放货币显然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抑制通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都没有好处。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无论是整个市场还是银行体系内并不缺流动性,目前的流动性规模支撑经济发展已经足够甚至绰绰有余。贸然放水等于继续吹大经济金融泡沫,助长通胀。
就拿银行体系本身来说,究竟缺不缺流动性呢?缺与不缺谁最清楚?谁最知根知底、知道底细呢?唯有央行。央行得出“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问题”的结论,不是局外人的猜测和分析,而是有强有力数据支撑的。央行负责人说“据估算上周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高达1.5万亿元,是历史上相对较高的水平”。所谓超额准备金就是超过央行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商业银行存在央行账户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的。正如普通百姓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一样,随时可以支付使用的。各家银行高达1.5万亿元的资金放置在超额准备金账户里“闲置”,何来银行“钱荒”呢?
但是,银行“钱荒”确实实实在在发生了。“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从结构上看就不一定了。一些大行虽然不缺流动性,但一些股份制银行却有可能出现“钱荒”。这种“钱荒”完全是银行自己一手酿造的。6月上旬疯狂放贷,资金来源过度依赖同业拆借,并且把过去只能用于保支付的拆借资金当作放贷或者购买理财产品的长期资金使用,使得信贷资金期限严重错配。同时,月底、季底大搞存款一日游的虚增存款,不但资金不能使用,而且还得上缴高达20%的准备金被冻结。央行负责人透露,5月31日一般存款较5月20日增加约1.4万亿元,而到六月初,虚假存款下来了,6月5日按照20%缴存准备金率计算,被冻结的存款准备金高达2800亿元。个别行资金岂能不紧缺呢?
作为央行在流动性上是把控总量的,只要市场总量和银行体系内总量流动性适度而不缺乏,就不会向市场、向银行放水货币。因此,笔者认为,央行强硬不放水货币的理由是充足的。
有两个问题需要简单予以阐述。一个问题是,目前个别银行流动性短缺状况可能会延续到7月底。因为,六月底各行存款大战已经拉开,不排除6月底出现一日游的虚假存款。而7月5日又是缴存准备金日期,必然造成一些存款虚假较多的行出现资金再次紧张。这需要延迟到7月25日央行存款准备金退款日时,这种紧张局面才会消退。
另一个问题是,我国是否会因为银行“钱荒”而发生金融危机。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小。因为,我国市场总体不缺流动性,而是银行体系内短期资金紧张而已。而央行手中握有足够的流动性准备:超额准备金1.5万亿元,法定准备金高达20万亿元。当然,只有一种发生危机的可能,那就是外储储备全部出逃,27万亿元外汇占款全部消失。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