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大因素决定银行钱荒将持续

(2013-07-02 10:23:36)
标签:

财经

三大因素决定银行钱荒将持续
自5月末以来在银行体系内蔓延的“钱荒”仍在持续。其影响在继续发酵,在6月24日 沪指跌5.30%报1963.24点,深成指跌6.73%报7588.52点以后,25日沪综指由下跌3.73点,但盘中跌近6%。
 有人分析,6月24日 股市大跌是对央行按兵不动的“逼宫”。要说“逼供”的话,还真“逼出”了效果。央行6月24日 接连做出两个反应:一是向商业银行下发了管理好流动性的函;二是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正式出面回应了近期银行“钱荒”的话题。综合央行两个反应的核心内容有三:央行认为,目前流动性总体适度,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个别银行结构性存在的紧缺问题,自己内部挖潜、盘活存量解决;要求大行配合央行做好流动性平衡。结论是,央行不会放水货币,不会向市场注入增量货币。一项慈祥的央行大妈突然变成“恶婆”,令市场更加失望。这也许是25日股市开盘再次重挫,临近中午一举盘中沪指跌破1900点的原因。
就拿银行体系本身来说,究竟缺不缺流动性呢?缺与不缺谁最清楚?谁最知根知底、知道底细呢?唯有央行。央行得出“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问题”的结论,不是局外人的猜测和分析,而是有强有力数据支撑的。央行负责人说“据估算上周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高达1.5万亿元,是历史上相对较高的水平”。按照目前99.7万亿元的各项存款规模,备付率高达1.5%。在电子化手段发达的今天,这个备付率意味着有一些资金“闲置浪费”。 何来银行“钱荒”呢?
“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从结构上看就不一定了。一些大行虽然不缺流动性,但一些股份制银行却有可能出现“钱荒”。这种“钱荒”完全是银行自己一手酿造的。6月上旬疯狂放贷,资金来源过度依赖同业拆借,并且把过去只能用于保支付的拆借资金当作放贷或者购买理财产品的长期资金使用,使得信贷资金期限严重错配。
近几天,许多人都在问银行“钱荒”会持续多久的问题。笔者认为,只要央行不放水货币,一些银行的“钱荒”还将蔓延一阵子,原因有三。近期原因有两个:一是六月底各行存款大战已经拉开,不排除6月底出现一日游的虚假存款。而7月5日又是缴存准备金日期,假如6月底存款暴增2万亿元,那么,需缴纳4000亿元的准备金,必然造成一些存款虚假较多的行出现资金再次紧张。这需要延迟到7月25日央行存款准备金退款日时,这种紧张局面才会消退。二是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上周五发布的报告称,本月末的最后10天,中国银行业将有超过1.5万亿的理财产品到期,银行间持续的流动性紧张使得银行在理财产品到期后,按时履约的能力受到制约。规模如此之大的理财产品到期形成的兑付资金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一个长期原因是,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放慢和明年年中彻底退出,人民币由升值转为贬值,国际资本将加速出逃而给银行形成的资金压力将是较长时期的。6月17日人民币中间价首破6.16,创汇改以来新高,此后5个交易日则下跌209个基点。6月24日,中间价从前期6.15-6.16区间回到6.18一线。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24日报6.1807,较上日走跌41个基点,创6月新低。人民币加速贬值有可能将是刚刚开始。在QE退出预期下,6月外汇占款环比或继续回落。这将造成银行体系资金进一步紧张。
因此,从短期看,商业银行钱荒至少延续到7月底以后,从长期看可能直到明年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