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IPO丑闻,证监会仅暴怒远不够
创业板发审委召开第15次会议,正方软件IPO被否。该公司成立10年,2009年度收入仅5300万,但在赛迪顾问的报告中,做出了教学管理类软件领域超过25%市场占有率的结论,其依据是备受质疑的“客户数量累积”。2010年4月,国内知名咨询公司赛迪顾问因卷入IPO咨询造假丑闻,触怒中国证监会,而被正式立项调查。对此事,证监会相关领导十分恼火,多次暴怒(
5月3日 《理财周刊》)。
上市公司是股市最为基本的元素,上市公司质量直接关系到股市能否健康发展,投资者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切实保护。股市从诞生那天起就具备两大职能:一是为一些有发展潜力、前景的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渠道;二是通过股东大会的“用手投票”和通过股市买卖的“用脚投票”,对公司形成内部和市场双重压力和约束,促进公司一刻也不敢松懈,否则就会遭股票抛售,这大大改善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然而,在中国,资本市场却走向畸形发展,往往过分注重前者,即:过分注重企业的融资功能、投资者的投机功能,从而使得股市变成了一个大赌场,变成一个圈钱的场地。从这个扭曲的目的出发,就衍生出一系列严重问题。其中为了到股市里圈钱、创造暴富神话,就不惜设法过度包装甚至编数字大肆造假的情况。财务操纵、财务包装、虚假陈述大行其道。特别是在中小企业板块和创业板上尤为严重。而拟上市公司“漂亮”的财务报告和财务数据要想取信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自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行,必须有诸如赛迪顾问这类名气大、可信度高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后替其说话才行。而中介机构出具报告、替其美言不是无偿的,而是要收取很高费用的。这就出现这样一个情况,企业圈钱和创造暴富神话不惜拼着老命上市,不惜花重金请中间机构给其包装,中介机构为了获得巨大利益也竞相竞争为其包装。巨大的利益链条把两者系在了一起,为了达到“双赢”不惜大肆造假。甚至国际上一些知名公司也“入乡随俗”,不顾其百年良好信誉的金字招牌,与企业同流合污虚假包装、虚假陈述,以骗取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实现成功上市之目的。
笔者惊讶于赛迪顾问的潜规则:只要给10万元就给你排名;赛迪从来不和客户签署法律连带责任,就是说一旦出了问题,你企业不能追究我责任;赛迪不择手段推动企业过会取悦于投资者,当然就直接导致数据造假。笔者惊讶于赛迪的潜规则模式被快速复制,国内一些小咨询公司纷纷效仿。真实性、中立性、客观性丧失殆尽,令人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如瘟疫一般在资本市场传播。
大量违规违法企业造假上市直接受害者是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在股市里充斥着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就是一句空话。当然,最终将使得中国股市受到巨大伤害,最少是把中国股市变成一个赌场,变成一个一文不值的垃圾场,使得中国资本市场的信誉和公信力丧失殆尽。
面对中介机构与企业联手如此造假,中国证监会只是暴怒远远不够。一定要严肃查处财务操纵、虚假数据、虚假陈述的企业,申请上市的,不但要毙掉,而且要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已经上市的,要责令其退市。一定要在完善机制上做文章。中介机构之所以造假关键在于利益驱使,在于与被包装企业利益系在一起。只要打碎这个利益链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比如:建立这样一种机制:中介机构与企业不发生直接利益连接。拟上市公司提前将“包装费用”预支付给监管部门或者监管部门委托的存管银行,然后,由监管部门选择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上市财务真实性审计、评估等“包装”。无论最后是否能够上会通过,包装费用都从提前支付的费用中支出给中介公司。拟上市企业不直接与中介机构发生利益纠葛,能否上市结果不与中介机构审计、评估等包装挂钩。
新闻链接:http://tech.sina.com.cn/it/2010-05-03/11424140087.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