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上8点多,杭州市瓶窑派出所警察孙安东跳入河中,救起一名男子。这是一成功的救援。
次日,钱江晚报对此作了报道。这是一篇成功的报道。
突发事件,是随机发生的,无法预料,但我还是要说,这次救援和报道来得及时。近期发生的此类事件及其引起的争论,让人们的心一度凉到冰点。现在,因为孙安东以及对他的报道,人心被暖过来了。有评论留言为证。
孙安东的救援,有两个细节特别重要:接到报警,到警车赶到事发现场,只用了4分钟;4分钟里,孙安东在警车上脱掉了外套,警察准备好了带绳子的救生圈等器具。这意味着什么?专业!专业背后是什么?责任心!
第二个细节:孙安东在水里游了二十多米,才接触到待救者!这么冷的天,身体在水里浸一浸就起来,就受不了,而孙安东游了二十多米,还要拖一个人,在水里的时间有多长?游到岸边,孙安东左腿抽筋了,是同事把他与被救者从河里拉起来来的。
对危险,孙安东是怎么想的?他说:“当时没考虑多。我一个部队转业的,不管是作为警察还是曾经的军人,第一个肯定是救人,实在没考虑其他危险……”
“挽救一个生命,不能以牺牲另一个生命为代价”,这个说法引起激辩;而孙安东没有考虑“代价”问题,就跳入河里了。他说,他是警察,还当过兵。孙安东的命也是命,但他知道,警察的生命背负着使命与职责。
最近几次落水事件报道中,都没怎么写到被救者。而在这次报道中,被救者开口说话了。他医院缓过来,开口第一句话就问,“那个救我的警官怎么样了?”
在很多人看来,自杀者是不值得救,不该救的。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自杀者是“他”或者“他们”,在“我们”之外,是“我们社会”的累赘,不值得讨论,不值得多看一眼,更不值得冒险去救。当下的人们,有很多东西将人们分成“我们”与“他们”;也有很多东西可以轻易地把一个“我们”变成“他们”。在“我们”与“他们”之间,悲欢相同而不相通。当一个人从“我们”变成“他们”的时候,才会感到“他们”的无助,但可能为时已晚。
这个被救者却和“我们”一样在乎孙安东的安危。但愿他多少能改变一点“我们”对自杀者的刻板印象。
孙安东的妻子,以及她与孙安东的微信对话,是这篇报道最与众不同之处。这么冷的天,丈夫跳到冰冷的水里救人,作为妻子,当然是心疼的,所以她说“我没有以你为傲的感觉”。很多读者在评论里提到了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在标题里被缩短成“我不以你为傲”。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的。“我没有以你为傲的感觉”是有潜台词的:照理我应该以你为傲,但是现在我没有这个感觉。这是这个特定时间作为妻子的感受:此时此刻,只有心疼,没时间也没有这个情绪以你为傲。但这句话并没有否定“以你为傲”。“以你为傲”是警嫂群体的通用话语,一般用在表彰大会的发言中。等过几天,确认丈夫身体没有问题,放心了,她会“以你为傲”的。
孙安东、被救者、孙安东的妻子,三个人,给读者提供了看这件事情的三个视角;这三个视角,互相关联,互相映照,让世间成为一个整体。只有当人们属于一个整体的时候,人与人悲欢相通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