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22-10-01 08:16)
正文(不能为空)

衡水中学高三出了个学霸张锡峰。张锡峰在《超级演说家正青春》节目上的一次演讲,把他本人和衡水中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导致了张锡峰被针对,衡水中学也再次被针对。

张锡峰演讲的主题是励志,主题是农村孩子该如何“逆天改命”。张锡峰讲他求学道路上的艰辛与窘迫,讲他的向往:走出去,到北上广去,到古城西安去,到大城市去。

励志为什么会被针对?并不是针对他曾经的遭遇,这些痛苦经历是值得同情的。张锡峰的演讲,有几个地方引起众多网友的抵触。很多网友说,张锡峰演讲起来咬牙切齿的,有一股狠劲,让人觉得可怕。有人用“不寒而栗”来形容这种感觉。有的网友说,感觉张锡峰有很多“假想敌”。有人说他“用力过猛”。这些网友表达方式不同,但感觉趋同。

更负面的评价是,“他让我想起了马加爵”。

年轻人有许多可能性,不宜过早定论。但是,如果这张锡峰演讲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基本上是他真实的内心状态,那确实有令人担忧之处。

张锡峰绷得太紧了。我想用“卧薪尝胆”来描述他的状态。他的内心好像积聚了很多压力,有的是被动的,有的是主动的。在他回初中母校,给面临中考的学弟学妹演讲时,他用了一个词:“隐忍”

3月15日晚上,浙江稠州金租篮球队与新疆广汇队比赛。作为稠州队的粉丝,我感到尴尬的是,稠州队外援兰滋博格的犯规,而且一连两个犯规:先是带球往篮下攻时抬肘打到了对方防守队员——这次抬肘是故意的,因为此前因为两人对位,已经擦出了火气;对方队员倒地后,兰滋从他身上跨过去,真的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很强”。作为一个稠州队的球迷,我感到很没面子。

我是稠州队的球迷,但不等于我就该认可稠州队队员的不当行为,为他们护短。或者说,正是因为我是稠州队球迷,我爱稠州队,才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的形象,被CBA所有球迷尊重、喜爱。

兰滋博格的这次犯规,引来其他俱乐部球迷的吐槽,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北方某俱乐部球迷对兰滋的吐槽引来其他球迷的不满:你们的赵某某不也曾经从对方球员身上跨过去,怎么没见你们说他?这就是“双重标准”惹的祸。

“双标”来自“站队”。是谁的拥趸、粉丝,就无条件地替谁说话,不管他对还是不对,占理还是无理。

“站队文化”是当下体育文化和娱乐圈中的突出现象。体育“站队文化”这几天又达到一个高潮——篮球和足球打起来了。

这都是“吐槽大会”挑唆起来的。

3月14日,前

天津咸水沽二中肖老师“训话”引起的争论还在持续。很多人为肖老师歧视普通人的观点辩护,说“她只是说出了搬不上台面来的大实话而已。”

肖老师说的都是“实话”吗?什么是“实话”?

然后,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是不是只要是“实话”,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说?

对学生说话,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最困难的问题是,面对与教育直接有关的社会现象,面对现实中不利于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因素,教师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是回避?不回避又如何处置?

先来看看肖老师是怎么说的——

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学生,

全部都是家长当官的,

要不就是家里条件特别好,事业单位的。

都对这个学生的教育非常上心,

家长都极为有素质,

你反思一下你们的家长有多有素质?

所以你们才信口开河张嘴XX说话。

你妈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啊?

你爸爸一个月挣多少钱啊?

别怪我瞧不起你,我告诉你!

XX的妈妈1年挣的钱比你妈妈50年挣的多,

你们素质是一样的吗?

你们能一样吗?

这不可能一样!

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官大钱多的家长就素质

昨天,27日晚上,朋友给我发来一段视频,就是天津咸水沽二中姓肖的女教师在课堂上训话的视频。朋友问我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我说,让我先了解这件事情。

看了视频,再看了网友的评论,我发现,现在的教育,甚至学校之外的社会,都不能容忍小孩子的缺点了。而且,不能容忍之后,不是设法让孩子改正缺点,而是让孩子变得更坏。为什么这样说呢?

肖老师的训话,是因为上课时有学生在下面讲话,影响全班同学听课。本来,批评学生并没有错,但肖老师的话,已经不是正常的批评了——她把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直接与学生素质挂钩,她说:“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同学,家长都是当官的,要不就是家里条件特别好,事业单位的。”还说:'人家妈妈1年比你妈50年挣的都多!”类似的话说了两次,意在强调:官大钱多,素质就好。

这话显然是以偏概全了。地位高、钱多的家长及孩子,有素质高的,但素质极低的也很多;地位低、钱少的,也一样有素质好的,有不好的。一句话,地位和金钱不是决定人的素质的唯一的因素;更普遍的是,看不出人的素质和地位高低、钱多钱少有什么关系。

肖老师说的话,包括她的语气,对底层的嫌弃、厌恶是很明显的,这对小孩

晴晴喊

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

等我们跑去

朗朗已经镇定自若地

手捏一块屎

从床上下来了

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就诗论诗,贾浅浅的这短诗《朗朗》,是一首好诗——寥寥几行,把混沌未开的幼童状态刻画得非常生动,富有童趣。

幼童,正因为他是幼童,才会去干成年人不会干的事,比如抓屎。

如果我们自己家里的孩子抓屎,我们会厌恶他,狠狠责骂他吗?

一般都不会吧?我们会捏着鼻子把小孩子收拾干净,一边嘴里“数落”他——这数落里面是有爱,也有哭笑不得——抓屎很恶心,但正因为是孩子才会抓屎,抓屎行为比别的行为更能凸显孩子的“不懂事”——不懂事,就是天真,是混沌未开——小孩子可爱,就在于他混沌未开。当然,有时小孩子会有成人的语言和行为——言行与年龄形成反差,更加凸显他是孩子,也就更可爱。

大人觉得很恶心的事,孩子不但不觉得恶心——手里抓着屎,摇摇晃晃、笑嘻嘻地径直朝你走来,一点不回避,一点都不管你大人的感受,这不就是国王吗?在每个家庭里,最小的孩子不都是王吗?

网上有人说,什么王不王的,乞丐才这么脏。很不屑,很厌弃的样子。但愿他自家的孩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

标签:

杂谈


 

如果你讨厌、反对某个事物或某种行为,但是又觉得反对的理由说不出口,怎么办?有办法,用“偷换概念”这一招,可以把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的话说得像一回事。

最近,电视剧《装台》火了,观众爱看,专家也说好。北京还专门为此开了研讨会。

一位叫曹宗国的作家(头条号上有身份注明)对此有不同意见。他说:

“陈彦本把装台工人趣事和生活无奈写将出来,沒想到居然一举得了茅奖,又被改编成电视剧,而且受到一片声的点赞说:写小人物好!

我不禁想问:当代现实主义文艺真的是以写小物为最好吗?当代文艺都只能写小人物吗?你们这样装台真的很好吗?”


 

 

12月16日晚上8点多,杭州市瓶窑派出所警察孙安东跳入河中,救起一名男子。这是一成功的救援。

次日,钱江晚报对此作了报道。这是一篇成功的报道。

突发事件,是随机发生的,无法预料,但我还是要说,这次救援和报道来得及时。近期发生的此类事件及其引起的争论,让人们的心一度凉到冰点。现在,因为孙安东以及对他的报道,人心被暖过来了。有评论留言为证。

孙安东的救援,有两个细节特别重要:接到报警,到警车赶到事发现场,只用了4分钟;4分钟里,孙安东在警车上脱掉了外套,警察准备好了带绳子的救生圈等器具。这意味着什么?专业!专业背后是什么?责任心!

第二个细节:孙安东在水里游了二十多米,才接触到待救者!这么冷的天,身体在水里浸一浸就起来,就受不了,而孙安东游了二十多米,还要拖一个人,在水里的时间有多长?游到岸边,孙安东左腿抽筋了,是同事把他与被救者从河里拉起来来的。

对危险,孙安东是怎么想的?他说:“当时没考虑多。我一个部队转业的,不管是作为警察还是曾经的军人,第一个肯定是救人,实在没考虑其他危险……”

“挽救一个生命,不能以牺牲另一个生命为代价”,这个说法引起激

段副总举报胡总与两名女下属分别育有私生子,并把自己的举报内容在网上公开。如果最后查实“私生子”是子虚乌有,那么段副总就涉嫌污蔑诽谤了。胡总在网上回应时,否定了“私生门”;并表示会请求上级部门作出结论。

网上回应,是诉诸于舆论,在舆论场上澄清事实,讨回清白。

请求上级部门作出结论,是在供职单位及所属的职业系统内保护自己的名誉。

澄清事实,讨回清白,让诽谤者得到惩罚,除了上述两个途径,还有一条路可走:诉诸法律,起诉诽谤者。

所谓污蔑与诽谤,是指行为人用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污蔑、诽谤的行为可以处最高五日的拘留或者最高五百元的罚款。根据我国最高法、最高检关于诽谤罪的解释,如果同一个诽谤的信息的点击次数在五千次以上或者转发次数在五百次以上,就属于诽谤罪中情节严重的情况,处拘役、管制、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段副总所公开的“私生子”信息,网上点击次数和转发次数,估计连五百万次、五千万次都不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